(相關資料圖)
近期,中國國家安全機關會同相關部門,對國內咨詢行業龍頭企業凱盛融英進行公開執法。據稱,該公司經常聯系涉密人員、國防和科學等敏感領域的官員,以高額報酬雇用咨詢專家為名,非法獲取各類敏感數據,對國家安全構成了重大風險隱患。中方公布了這起案件的大量細節,其中一些內容可謂觸目驚心,在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近日通過新修訂的《反間諜法》的背景下,這起案件以鐵一般的事實提醒人們,通過堵上安全漏洞促進有關行業規范健康發展、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十分必要而緊迫。
這起案件的曝光可以說給中國民眾上了一堂很好的安全教育公開課,從中不難看出,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新業態的不斷出現,比起冷戰期間“派間諜”的傳統方式,現在刺探敏感信息的手段更隱蔽、也更多元化,其中不乏大量游走在“灰色地帶”的行為。比如在凱盛融英一案中,為滿足“客戶需求”,該公司鼓動一些涉密科研單位的專家利用舉例子、打比方等變通方法“側面”回答敏感問題,在這個過程中,凱盛融英扮演了“信息掮客”的角色,這是過去比較少見的。
需要說的是,凱盛融英此前的做法同時也是一種擾亂市場秩序的不道德行為。它通過打擦邊球、甚至違法違規的方式,以提供非法的“敏感信息”作為誘餌吸引客戶,并從中實現業務規模的高速增長,這不僅對其他合法經營的同類公司形成了不正當競爭,也容易鼓勵其他公司進行效仿,形成惡性競爭的同時也將安全漏洞的口子越撕越大。對這類非法行為及時叫停,實際上是對整個產業的保護,目的是營造積極健康的行業氛圍,讓更多公司參與公平競爭。
無論從哪個角度看,中方發起的調查和處理都依法依規、合情合理,產生的效果也是完全正向的。然而它卻似乎讓一些人感到如坐針氈。情緒最激烈的是一些美西方媒體,它們利用這起個案對中國修訂《反間諜法》發起集體攻擊。這是一種赤裸裸的政治惡意。它們試圖在外資企業中煽起一股對中國市場不正常的“不安全感”,對中國投資環境大肆抹黑。人們看到,每當中國采取行動打擊境內間諜活動的時候,這些人都表現出反常的緊張和激動。這說明了什么不言而喻。
諷刺的是,同樣在這兩天,美國佛羅里達州長一連簽署限制中國人買房等三項法案——僅僅出于毫無理由的“擔憂”。這是最近幾年美國國內各種荒腔走板的“安全措施”的一個縮影。看來美國輿論不僅“雙標”玩得轉,對華盛頓以“國家安全”為借口打擊正當合法經營的做法也是深諳其道,以至于一看到“國家安全”就條件反射地聯系起“打壓”來了。
同時,他們絕口不提的是,出臺專門的《反間諜法》本是國際慣例。去年,英國就曾大幅修訂反間諜法律,打擊網襲和間諜活動。此前,德國政治學者也曾評價,相比美國,中國制定《反間諜法》已經晚了近百年。為什么他們本國實施反間諜法,就是理所當然的“法治”,而中國完善《反間諜法》,就可能“阻礙外國企業在中國投資”呢?除了習慣性的傲慢和雙標,這也是在為“脫鉤斷鏈”做輿論配合。
其實美西方輿論的這套說辭在邏輯上根本站不住腳。對于外資企業來說,它們在中國投資追求的是利潤和投資收益,分享中國高速增長的紅利,而不是要來中國做間諜的。既然不是來中國做間諜的,那中國完善《反間諜法》跟外商外資有什么關系呢?中國《刑法》還有死刑的規定呢,也沒見外商外資天天害怕這個。你要是來中國販毒當然有死刑風險,也才會擔心被槍斃。這個道理并不復雜。
有外媒稱,中國的這次行動“發出了一個非常復雜的信號”,還有的渲染“這是對在華咨詢顧問和外國企業發出的最新寒意信號”。要我們說,這是心里有鬼的表現。只是他們心中的“寒意”,侵襲不了現實的“暖意”。據5月9日公布的數據,今年前4個月,我國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5.8%。外國對華投資也一直保持增長。可見,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