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區委政法委出臺的《廣州市社會面治安防控最小應急處置單元培優聯建工作方案》,近日,石井街通過“3個全”,探索“綜治中心+綜合網格+最小應急單元+智能化”新模式,進一步推進基層群防共治資源再整合、再組織、再優化,建成最小應急單元風險防控網,全面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風險和駕馭社會治安局勢的能力。
(相關資料圖)
石井街常住人口13萬多,轄內面積平方公里,近年來,堅持積極發動群眾、組織群眾、依靠群眾,在全街范圍探索建立城市最小應急單元創新模式,隊伍不斷凝聚平安促進會、“廣州街坊”、志愿服務隊等各社會力量,并運用“立碼報”“視頻監控”“云盾”等智能化設備,有序推進突發事件處置、基層矛盾化解、市民群眾服務,推動治理資源下沉城市風險防控鏈條最末端,不斷完善轄內135個最小應急單元。
全街覆蓋,提高標準
石井在5個聯社12個村居全面建設135個最小應急單元形成700多人應急隊伍,在此基礎上,融入綜治中心、綜合網格人員和轄內5112個視頻監控,形成集政法統籌、公安牽頭、部門聯動、基層建管的“綜治中心+綜合網格+最小應急單元+智能化”的建設格局。
同時,按照治安保衛重點單位、人流密集場所、企業事業單位、村居社區等四類標準,在醫院、中小學幼兒園、商圈、物流園、社區、休閑會所等重點單位和場所建設最小應急單元。
此外,實行名稱、人員、裝備“八統一”管理規范,目前,街道最小應急單元基礎裝備配備率達100%,對講機配備率達100%,帽子、馬甲、袖標等標識統一率達100%。今年6月初,開展為期7天的最小應急單元設備大檢查,主要對設備進行差缺補漏,對講機通訊是否符合流程、隊員是否掃碼培訓學習等情況。
全員聯動,凝聚力量
近年來,石井以優化提升平安促進會、“廣州街坊”、志愿服務隊等城市群防共治隊伍實戰應急能力為主抓手,集聚力量,實行最小人員編組,參與突發事件預防預控。
如今,轄內群防共治力量依托最小應急單位化整為零、化散為聚,以巡控值守、應急避險、緊急處置突發事件為主要職責,形成守護城市安全的一道道‘崗哨’,讓城市群防共治資源再整合、再組織、再優化。
2023年,街道宣傳推薦“廣州街坊”“最小應急單元”優秀人物2人、優秀事跡5篇,營造城市安全同防共治社會新風尚。石井還積極依托1個綜治中心、警務專業網格、165個綜合網格和“立碼報”“視頻監控”“云盾”智能化系統,探索新模式下綜治、公安、城管、安監、應急等部門聯動支撐,達到陣地共用、資源共享。
全網調度,提升水平
針對各類突發事件,“1分鐘自救、3分鐘互救、5分鐘增援到位”是最小應急單元的“軍令狀”。石井街轄內最小應急單元堅持實戰化導向,以1個最小應急單元為一點,以就近5個最小應急單元為一線,多線集中形成一個片區,形成“一點呼叫、一線響應、一個區域集結”的應急聯動機制和先期處置模式,切實解決突發公共安全事件先期處置“最后一百米”問題。
同時,依托無線通信和視頻監控系統,隨機對街道最小應急單元開展拉動測試和應急演練,今年以來,定期開展最小應急單元培訓和演練測試42次300多人次。
今年以來,轄內最小應急單元累計成功協助處置各類突發案事件27宗,打架斗毆等傷害類警情同比下降%
接下來,石井將更加聚焦建成新模式下的最小應急單元防控網,推動工作重心下移、治理資源下沉,進一步把最小應急單元做深做實做強,積極探索新模式下引領的市域治理現代化新路子。
南方+記者黃楚旋
通訊員范麗麗
(文章來源:南方Plus)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