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海街道一景來源:受訪者提供
(資料圖片)
現在,一部大型的懸疑劇正在全國各大寫字樓和辦公室上演——《我逐漸消失的同事們》。講的是身邊的同事一個個都“陽了”,脫離了崗位回家休養,只剩自己在硬抗。
在這一過程中,另一個群體開始凸顯出來,在朋友圈和社交網站上存在感滿滿,他們就是各個工作崗位上的留守者。
這個三分自嘲,七分驕傲的稱謂,映襯出當下疫情現狀的另一面。這些是幸運兒也好,或是防疫優秀代表也罷,微觀層面,他們承擔起了更多工作任務,為單位、企業有序運轉貢獻力量。宏觀層面,他們都在無形中實現了晚陽、不陽,為防疫大局作出了貢獻。
天目新聞通過上海、杭州、香港的三位留守者的經歷,了解他們的工作生活狀態,同時也學習他們日常生活中的防疫經驗。
開最通暢的馬路,聊最清閑的客戶,吃包場的餐廳
“獨家福利:開最通暢的馬路,聊最清閑的客戶,吃包場的餐廳,看映日的霜紅。”今天,上海市民張雨(化名)在朋友圈記錄下最近的生活狀態。
張雨是上海一家商業銀行的負責人,從上周開始看到身邊的同事陸陸續續都陽了,也一度感覺自己得了“幻陽癥”。“之前和陽了的同事接觸過,說話的時候都沒戴口罩,而且上周我還感冒了有咳嗽的癥狀,一度擔心自己是不是陽了。”
張雨去的餐廳,也享受了包場的感覺來源:受訪者提供
讓張雨沒想到的是,自己在忐忑的心情中沒有變陽,上周辦公室還坐得滿滿當當的工位,如今卻已變得冷冷清清。“最開始上周六陽了兩個,過了個周末陽了一半到今天只剩5個人上班,支行柜面業務也不得不暫停。”這樣的變化,僅用了三天的時間。
從本周開始,張雨出門會全程佩戴好口罩,中午吃飯盡量會選擇人少的餐廳或者打包,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洗手,而以往開車需要1個多小時的回家路如今變得無比空曠,一腳油門20分鐘就可以到家。
張雨不是沒有見過這樣的上海,除了上半年上海全域靜默的兩個月,她和家人沒有一次因為疫情被封控過,因此笑稱自己是留守者的存在。但是這一次,她的老公沒有這么幸運,從外地出差回來就中招了,為了不影響家里其他人,則是選擇自我隔離在一處其他的房子。
對于銀行來說,目前這個時間節點是比較重要的。“年底要為明年做準備,現在是銀行的開門紅,我們支行節奏比較快,數據還可以,壓力相對好一點。”張雨說,在崗的同事并沒有選擇“躺平”,而是開足馬力頂上生病在家休息的人,急的事先去處理,忙碌的狀態依舊。“時間并沒有停下來,工作和使命也沒有停下來,停不停下來只是我們自己的選擇。”
張雨準備的維生素C營養液來源:受訪者提供
面對疫情,張雨并沒有“躺平”,不過她沒有盲目囤藥,始終認為免疫力才是面對病毒時最重要的防線,準備了不少提高免疫力的維生素C營養液,面對病毒時,寄希望于外援,不如先強健自身、筑牢防線。
和人講話保持距離進家門連鞋底都不忘消毒
在社區從事黨務工作的蔣艷,這個月剛從杭州丁蘭街道的美辰社區調往長虹社區。還沒來得及熟悉全部工作,蔣艷就要面臨更多的新工作,因為周圍的同事逐漸“陽”了,蔣艷需要承擔得更多了。
“工作群里有15個人,上周開始,人一天比一天少,到今天,能上班的只剩四五個人了。”蔣艷補充,就算這四、五個,也有幾個家里有“陽”性,不知道哪一天就來不了。
上周開始,蔣艷的辦公室里人越來越少來源:受訪者提供
長虹社區里,有不少空巢和孤寡老人,平時社區有部分人員就需要照顧老人。如今疫情原因,照顧的人少了,老人的需求還多了。“現在用藥需求比較大,老年人腿腳不便也買不了藥,需要我們幫忙。”隨著同事的減員,蔣艷的工作愈發忙碌。
“現在物業那邊也出現了情況,清潔工越來越少了,保潔成了一個大問題。”蔣艷說,她已經做好了準備,等到真的實在沒人時候,只要自己還在崗位上,任何情況也得上。
蔣艷所在的辦公室,目前有差不多三分之二的同事“陽”了,而她幸免于“陽”的經驗在于:佩戴口罩,溝通時與人保持足夠的間距,到家后消毒。
“平時和人溝通交流的時候,我都戴著口罩,同時得離開一定的距離,不會貼很近,哪怕拿外賣,我都會讓外賣員先放下,等他走了再取。”蔣艷還把這份警覺意識帶回了家里,每天到家就是脫去外套消毒,連鞋底也不放過。
陽得越晚癥狀越輕,能不陽盡量不陽
香港疫情最嚴重的時候,陳明(化名)居家辦公了三四個月,即使是疫情三年間,他也沒有受此影響落下過一天工作。
對于朋友和身邊的人來說,陳明是一個神奇的存在。經歷了同住人、好朋友等都出現過陽性,他從疫情開始至今依然堅挺,自己還從未被感染過,可以說是防疫優秀代表,這是怎么做到的?陳明也分享了他的防疫心得。
疫情期間的香港地鐵來源:受訪者提供
回憶起自己疫情三年來的防護措施,陳明覺得戴口罩是基礎。“疫情的這幾年都有堅持這個習慣,政府也要求在公眾場合需要佩戴口罩。”陳明覺得,佩戴口罩是一個效果非常好的防疫手段。
疫情期間每次必要的出門,陳明都會疊加戴上兩個醫用一次性口罩,包括身邊的朋友也是如此,同時購物時盡量不用現金支付。回家后則會全身噴一遍酒精,接著用洗手液進行手部清潔,最后再用酒精進行消毒,堅決避免沒洗手就揉眼睛、接觸臉部的行為。“還有就是公眾場合的門把手、電梯門按鈕等等,我們基本都是墊著紙觸摸的,很少直接上手。”
平時愛吃水果的習慣,補充了大量的維生素,陳明覺得也為自己加分不少。“多喝水,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補充水果,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當身邊的人都出現癥狀時會防不勝防,只能寄希望于自己的抵抗力和免疫力了。”
“還有接種疫苗,我覺得很重要。”陳明表示,疫苗從注射到產生抗體還是需要一點時間的,所以按指引要求越早打其實是越好的。陳明目前已接種四針復必泰疫苗,每次接種都有比較強烈的反應。“我當時判斷在香港還是有必要接種第四針的,因為周邊時不時都還會有案例,所以第三針剛打完滿半年就去接種了第四針。如果什么時候可以打第五針了,我也會繼續去接種。”
今日的香港街景來源:受訪者提供
經歷過香港疫情的陣痛時刻,陳明和身邊朋友達成的共識是,“陽得越晚癥狀越輕,能不陽盡量不陽。”每個人都是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希望能夠繼續提高免疫力,和疫情作戰最終還是要靠自己。
香港是一座快節奏、高效率的城市,”最艱難的那段日子里,日子還是要過,工作還是要做。”在陳明看來,足不出戶、街上“空無一人”的場景仿佛還在昨天,如今熱鬧的香港卻已悄無聲息地回歸。
在時間長河里,疫情的這三年只是微不足道的滄海一粟,而我們每個人疫情下的三年都與眾不同、彌足珍貴。又是一年歲末年初,陳明的新年愿望不再只是像往年那樣期待“疫情退散,一切如常”,倒是希望新常態下,能夠過得自在、活得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