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科的醫生感染了新冠會怎么辦?
呂芳芳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感染科主任,上個周六,她不幸中招,從畏冷到高熱到全身酸痛。“和得了流感的感覺很像。”
期間,呂芳芳除了退熱藥,沒使用任何其他藥物,“喝得最多的是水,熱水、涼白開、陳皮茶、水果汁。”
【資料圖】
腰酸背痛,只想躺平
這段時間,呂芳芳和同事一直在超負荷運轉:疫情工作的協調應對,準備新冠的科普,完成線上咨詢,日常門診也不能停。這兩天,浙大邵逸夫醫院兩院區的發熱門診每天創新高,已經日破兩千,醫護人員的工作量可想而知。
12月17日,呂芳芳上午參加了一場學術會議,下午趕回醫院會診,“快下班的時候,我開始感覺不舒服,身上發冷,喉嚨有些干,關鍵是特別累,非常非常疲憊,心里有些空落落的,情緒也比較低沉。”
呂芳芳當時已經覺得不太對,身處風險最高的一線,她其實早有心理準備,和新冠病毒打交道3年,如今,她對這個病毒倒也不懼怕,“但還是希望不感染,遲感染,畢竟現在是人手最緊張的時候。”
下班之前,呂芳芳特意向同事要了一個抗原,她自己家里也沒有備貨。
晚上回到家,不適感一點點變得明顯,“總覺得冷,累到想倒頭就睡,然后就是肌肉酸痛,尤其是腰,酸痛。”
之前在浙大邵逸夫互聯網醫院的新冠咨詢通道上,呂芳芳接診過一些陽性患者,描述自己的癥狀是:腰痛。
“當時我還想是不是尿路感染,或者急性腎炎,自己感染后才知道,這其實不是腰痛,就是肌肉酸痛。腰部是像下墜一樣的感覺。”
體溫一下沖到39度以上
吃完飯,她量了下體溫:39.3度。“測體溫前,都意識不到自己已經高燒了。”
呂芳芳當時就覺得大概率是陽了,但她沒有測抗原,“根據病程進展,剛開始出現癥狀時,病毒含量比較低,抗原未必能檢測出來,抗原也不多,沒必要浪費。”
晚飯后,呂芳芳吃了一顆散利痛,高熱退了又起,4個小時后,她又吃了第二顆。
當天晚上,她靠兩顆退熱藥撐了過去。
這幾天,她大量喝水吃粥
第二天,呂芳芳的體溫并沒有明顯下降,始終在38度多和39度之間徘徊,“如果不到39度,退熱藥我也不吃。”
當天,她又吃了三顆泰諾。抗原結果顯示,她確實陽了。
除了高熱,呂芳芳干咳厲害,喉嚨開始沙啞,但是沒有疼痛,也沒出現刀片割的感覺。
隨之而來的還有頭頸部淋巴結腫大,用手都能摸得出來,她頸部疼痛厲害,“頭轉一轉都痛,這也很常見,口咽部病毒感染,頜下、頸部淋巴結多會腫大疼痛。”
除了高熱服用退燒藥外,呂芳芳沒有服用其他藥物,“我出現的所有癥狀都是病毒性感染后的典型癥狀,我個人覺得,吃其他藥也不會縮短病程,除非是抗病毒的藥物。”
不過,這兩天,她大量喝水:白開水、陳皮水、水果汁,“沒統計過一天喝多少,反正就拿著杯子,時不時喝上一點,少量多飲。”
本周二開始,呂芳芳的體溫退到38度,沒再沖上去,到了周三,體溫基本正常了,除了喉嚨沙啞外,肌肉酸痛,精神也好了很多。“第一天是最難受的,渾身無力,只想躺著。”
從上周六開始,呂芳芳就居家沒再出去,她的先生緊跟著也出現了癥狀,所以兩人倒也沒有相互隔離。“但是我們會保持房間通風,早上起來后,臥室的窗戶就打開。”
在飲食上,生病之后,確實沒有胃口,呂芳芳吃得最多的就是稀飯,然后配一些下飯的小菜,“我就配的霉豆腐,還挺開胃的。”
有了癥狀也不要慌,
這類人群要多注意
雖然在居家,但呂芳芳沒有停止工作,除了處理科室的事情,還一直在線回復互聯網醫院的問診。
這幾天,浙大邵逸夫醫院互聯網醫院在線問診人數激增,呂芳芳會挑選比較復雜的一些問診來回答:感染新冠的孕婦、哺乳期的媽媽、有肝硬化、腎臟疾病等基礎疾病的陽性患者。
陽性的孕媽媽是最焦慮的:焦慮沒藥用、焦慮怎么用藥、焦慮服藥后會不會影響胎兒。
“沒有藥的焦慮,在患者中還挺普遍的,這個階段,鎮痛退熱類藥物確實比較緊張,我們目前在線上也開不出這類藥物。但我相信,后面情況會一點點變好,因為政府也在做積極的應對。我一般會建議他們可以親朋好友之間互助一下,或者朋友圈里問問,我覺得這可能是目前最有效的辦法。”
呂芳芳建議,孕媽媽們發熱不建議使用復方類退熱藥以及布洛芬,按量服用對乙酰氨基酚。如果出現胎動異常,或者持續高熱,最好還是到婦幼保健醫院或者專科門診就診。
對一些基礎疾病的陽性患者,呂芳芳建議,除了關注新冠的癥外,也要多關注基礎疾病的變化,比如血壓、心率是否穩定,血糖是否明顯升高,一旦有狀況,還是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有了陽性的經歷,呂芳芳也想給大家提供一些可借鑒的建議,“真中招了,不要慌,也不要著急,發熱、喉嚨痛、肌肉酸痛、頭痛等癥狀的輕重、病程長短因人而異,都是這個疾病要經歷的,一般3到5天的時間,都會緩解。這個過程,如果高熱,就按量服用退熱藥,多喝水,多休息還是非常關鍵的。”
如果家里有陽性人員同住,要做好通風和隔離,陽性人員最好單獨一間臥室,進出要佩戴N95口罩,沒有多余衛生間的,衛生間要做好消殺等。
除此之外,呂芳芳再次提醒大家,日常一定要做好防護,戴好口罩、做好手衛生,保持合理的社交距離,依舊很重要,“盡量晚感染、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