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新冠病毒感染高峰期的來臨,“如何面對疫情帶來的身心反應?”“如何緩解心理壓力?”等成為大家最關心的問題。今天,天目新聞邀請到浙江省立同德醫院主任醫師徐松泉為網友答疑解惑。
Q1:我是不是陽了?
【資料圖】
最近醫院里常常遇到這樣的患者,自訴“渾身乏力酸痛、鼻塞、嗓子啞,懷疑自己陽了”,要求醫生給她做了核酸檢測、肺部CT,雖然報告是陰性,一切正常,可并沒有打消她的顧慮,依然憂心忡忡。
網絡上叫“幻陽癥”,其實是對身體健康的過度擔憂,是焦慮的一種表現。面對現在的大環境,每個人都需要擺正心態,要知道所有的事件都分為可控和不可控,過度焦慮的人總是將不可控的事件也想納入掌控之中,這只能徒增煩惱。
比如我們不能控制可能接觸到的人和事,但是我們可控的是做好自身的防護。相信自己雖然無法控制生命中會發生什么,但可以控制面對這些事情時的情緒與行動。
Q2:我陽了怎么辦?
主動調整心態,接納可能被感染的理性思維。主動了解新冠病毒的相關知識,了解如果陽了會有哪些可能的癥狀表現。
如果出現緊張不安、焦慮、后悔,甚至憤怒,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學會接納它。一般7-10天,絕大部分人隨著全身癥狀的好轉,焦慮情緒也會逐漸緩解的。聽聽“陽康”朋友的體會建議。坦然面對,平靜接受,有助于我們更平和地度過這段時間。
Q3:陽后居家期間如何緩解心理壓力?
一是堅定信念,化被動消極為積極主動,相信科學,積極防治。
二是尋求心理支持,積極地自我暗示,相信自我預言的應驗,多與親朋好友溝通,彼此傾訴內心的感受,相互支持鼓勵。
三是保持規律的生活作息,充足睡眠,合理膳食,適當運動,如瑜伽、太極拳、八段錦等,均有利于身心健康。
四是學習一種適合自己的放松減壓方法,如呼吸放松法、漸進式肌肉放松法、正念冥想等。
Q4:疫情會帶來哪些身心反應?
心理反應:包括擔心、緊張、內疚、自責、恐懼、焦慮、抑郁、失望、無助、煩躁、憤怒、絕望、孤獨、壓抑、悲傷、易激惹等情緒。
生理反應(身體反應):如入睡困難、多夢、睡眠淺、醒后不能再入睡、早醒等,食欲差、腹瀉、尿頻、尿急、心慌、胸悶等。行為方面可能會表現為工作拖拉效率低、沖動冒險、回避退縮、拒絕改變、敵對爭吵等。
Q5:如何應對疫情帶來的心身反應?
一是學會接納自我的情緒反應。任何人遇到重大事件都會出現不同的情緒反應,如焦慮、恐懼、抑郁等,這些都是正常現象。
二是建立正向思維,積極地面對。學習新冠病毒感染的相關知識,主動避免信息過載,不跟風盲從各種小道消息和網絡傳言。對身體上出現的不適,應及時就醫,醫生會有診斷與治療方案。安排好日常生活起居規律,做好每日計劃,讓家庭成員共同參與,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三是心身反應明顯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積極尋求專業幫助,可電話咨詢全省統一的心理干預熱線:96525,嚴重者建議去精神專科醫院就診。
Q6:疫情期間失眠怎么辦?
第一,保證規律作息。給自己制定一個適合自己的相對固定的作息時間。不要過早地在床上等待入睡,也不要過晚起床。
第二,要適當運動。白天居家期間,可以進行一些室內運動,比如瑜伽、仰臥起坐、平板支撐等不受場地限制的運動。
第三,白天盡量遠離床,至少白天不要臥床。不要因為居家總是躺在床上,尤其不推薦長時間午睡。
第四,如果偶然出現失眠,不用恐慌,建議入睡前做放松訓練,在沒有困意時要遠離床鋪,可以讀書,看電視,聽音樂等,直到出現困意時才上床睡覺。
第五,注意睡眠衛生,要知道“床就是給你睡的,不要帶著煩惱上床”。
Q7:漫長的寒假,同學們準備好了嗎?
當下許多學校都已經提前放假,同學們居家上課和學習,連緊張的期末考試也免了,你們在興奮的同時,心理上要有充分的準備。
一是要做好假期的整體規劃,變“不確定”為“確定”。由于各種檢測措施的取消,需要我們加強自律能力與預防能力,合理安排生活和學習,增強自我掌控感。
二是學會監測自己的身體狀況,每個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如飲食睡眠情況,是否有發熱咳嗽、頭痛胸悶等軀體癥狀。有效控制上網時間,避免網絡成癮。
三是加強與父母等親人的溝通,一起做家務一起運動,完成一次與父母浪漫而有意義的“約定”。
Q8:精神障礙病友和家屬們需要注意什么?
作為家屬這段時間更要關心患者的飲食起居、身體與心理狀況、服藥情況等,如果發現其病情明顯波動,盡快前往就近精神專科醫院就診或線上咨詢。
病友們一定不要因為擔心被感染而不敢外出就醫,導致無藥、停藥。已經在社區登記接受隨訪服務的病友,如有困難,可以向社區精防醫生和村居委會工作人員咨詢,社區精防醫生會主動送醫送藥上門服務。
另外,精神疾病不是新冠疫苗接種的禁忌癥,非急性發作期的患者均可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