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燃料電池汽車是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近日,省發展改革委、省能源局、省建設廳聯合印發《浙江省加氫站發展規劃》。《規劃》期限為2023-2025年,展望至2030年。
目前,寧波、嘉興、紹興、金華、衢州等地已在公交、物流、重型卡車、環衛等領域開展氫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截至2022年底,推廣氫燃料電池汽車200輛以上。
加氫站是為氫燃料電池汽車提供氫氣的基礎設施。截至2022年底,全省共計建成加氫站22座,嘉興8座、寧波4座、杭州3座,金華、臺州各2座,紹興、湖州、舟山各1座。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規劃》提出,到2025年,基本建成市域、城區100公里輻射半徑的加氫網絡,建設加氫站50座以上、日加氫能力35.5噸以上。
展望2030年,基本建成市域、城區50公里輻射半徑的加氫網絡,推動加氫站建設和氫能產業協同發展。
加氫網絡如何布局?一起了解。
依托“環杭州灣”“義甬舟”氫走廊,打造“一核、兩區”加氫網絡空間布局,形成覆蓋全省的城鄉、高速公路、國省道、水路港口、主要產業園區的加氫網絡。
站點空間布局圖(點擊圖片查看大圖)
環杭州灣氫能產業核心城市群
依托嘉興港區和平湖市化工新材料產業基地,就近布局氫氣提純、儲運、加注設施,構建串聯嘉興、杭州、紹興、寧波等環杭州灣節點城市的加氫網絡。
到2025年,建設環杭州灣氫能產業核心城市群加氫站26座以上、日加氫能力合計19噸以上。到2030年,進一步拓展加氫應用場景,發展海河聯運集裝箱船用加氫站。
義甬舟氫能產業聯動發展區
依托寧波石化經濟技術開發區、大榭開發區,強化工業副產氫資源優勢,構建覆蓋金華、寧波、舟山等節點城市的加氫網絡。
到2025年,建設義甬舟氫能產業聯動發展區加氫站17座以上、日加氫能力合計13噸以上;建設舟山可再生能源制氫基地,推進義烏—寧波舟山港等物流運輸通道重型卡車氫能應用。到2030年,加氫技術取得突破,探索“風光氫儲加”一體化加氫模式,建設氫燃料電池動力船舶加氫站。
浙西南氫能產業培育區
綜合考慮國省道交通流量、場地條件,推動現有綜合供能服務站改造提升,形成寧波、舟山氫源輻射臺州,衢州氫源輻射麗水的加氫網絡。
到2025年,建設浙西南氫能產業培育區加氫站7座以上、日加氫能力合計3.5噸以上,在溫州、麗水等地因地制宜推進可再生能源制氫試點。到2030年,氫源保障逐漸增強,加快陸地、港口、水上加氫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氫源保障、推進加氫站建設、強化儲運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提出多項重點任務↓↓
加強氫源保障
拓展氫源供應渠道。以工業副產氫、可再生能源制氫等為主要氫源,形成多元化氫源保障供應體系。
提高供氫質量。建立氫氣來源溯源機制,嚴格車用加氫站加注要求。建立供氫質量在線監測管控體系,實時監控氫氣的溫度、壓力、流量等狀態。
推動制氫技術發展。推動可再生能源制氫等技術發展和應用。在核安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探索高溫氣冷堆制氫技術研發應用。推動深遠海風電現場制氫及海上加氫技術發展。
推進加氫站建設
加快現有場址改造提升。在滿足安全距離要求基礎上,發揮現有場址布點均勻優勢,鼓勵充分利用現有加油(氣)、充電以及綜合供能服務站等場址實施加氫站改擴建工程,推動油氫、氣氫、電氫、油氣電氫等合建共建發展模式。鼓勵符合條件的自有廠區閑置用地開展加氫站建設。
推動加氫模式創新。依托氫能公交示范線、固定旅游專線,就近布局加氫站。發展“風光氫儲加”一體化等加氫新模式,探索在LNG接收中心就近布局天然氣重整制氫加氫示范站,探索在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地區布局“綠氫”示范站。
強化儲運基礎設施建設
穩步提升儲氫能力。重點發展車載高壓儲氫和加氫站儲氫裝備和技術。推進大容量高安全液氫存儲罐及相關設施建設,鼓勵低溫液態、有機液態、合金固態儲運示范,逐步提升氫氣儲存運輸能力。
完善氫能輸送體系。積極開展輸氫管道建設,推動寧波舟山港區、嘉興港區、上虞經濟技術開發區等地氫氣輸運管道建設試點。
此外,《規劃》還提出,將構建運營支撐體系,鼓勵現有加油、加氣、充電以及綜合供能服務站投資運營主體完善加氫業務。建設加氫數智管理平臺。進一步加強技術攻關,聚焦可再生能源制氫等關鍵技術領域,加快技術落地和成果轉化。
安全與環境保護方面,《規劃》提出,加強氫氣泄漏監測報警及其設置場所的日常消防安全檢查和管理,建立加氫站經營單位運行、維護、檢驗、監控、故障等事項檔案。加強加氫站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和水土保持方案管理,落實環境管理要求,實施水土保持預防和治理措施。
支持政策方面,《規劃》提出,市縣統籌中央和省級既有財政政策和專項資金,建立完善氫能開發利用財政政策,扶持加氫站建設,研究制定氫燃料電池及加氫站成本疏導機制。發揮省產業基金引導作用,加快建立包括財政出資和社會資本投入的多層次投入體系,鼓勵利用社會資本設立加氫站發展專項基金。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