跌落、車禍、溺水、窒息、燒燙傷……作為全世界兒童死亡和殘疾的首要原因,意外傷害為何停不下來?
日前,蘇州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牽頭完成的《蘇州市0-14歲兒童意外傷害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出爐。報告顯示,我市0-14歲兒童意外傷害發生率為9.64%;不同性別、年齡和家庭環境,兒童意外傷害的發生情況差異明顯。很多時候,意外傷害的發生其實并不意外,完全可防可控。
隔代教養兒童更易“受傷”
鼓勵爸爸們多照顧小朋友
意外傷害是全世界兒童死亡首要原因,在蘇州也不例外。通過對大市范圍26871例兒童進行調查,《蘇州市0-14歲兒童意外傷害流行病學調查報告》日前發布。“因傷到醫療機構診治、因傷休息半天及以上、因傷活動受限半天及以上,至少滿足以上一種情況,就納入調查范圍。”蘇州市預防兒童意外傷害項目負責人、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副主任吳倩嵐告訴記者,這是我市首份兒童意外傷害調查,國內其他城市也鮮有如此大樣本量的調查報告。
本次報告顯示,全市0-14歲兒童意外傷害發生率為9.64%,其中13.4%的兒童一年內發生過兩次及以上的傷害。令許多人想不到的是,大多數意外傷害都發生在家中。而隨著年齡增長,家中發生意外傷害的占比越來越低,校內發生的占比越來越高。
從年齡上看,意外傷害發生率最高的為3-6歲組(11.84%),遠高于其他年齡組。“和3歲以內的寶寶相比,3-6歲的孩子行動能力開始變強,走向戶外,活動范圍變大了。他們對外界持有較高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一旦監護力度沒跟上,傷害就容易發生。”吳倩嵐說。
吳倩嵐還提到,隔代教養的兒童,意外傷害發生率明顯高于父母教養的兒童。她分析,這可能是因為爺爺奶奶防范意識薄弱,應急處置能力相對較差。而父親為主要教養人時,意外傷害發生率最低。“這表明爸爸在兒童傷害防范中能起到重要作用,或與男性相對理性、應急處理反應快、重視對孩子技能訓練有關。”她建議大家,可以鼓勵爸爸們在日常工作之外更多地承擔起照顧小朋友的責任。
如今被自行車輪卡腳的少了
跌落、器具傷、燙傷情況多了
“大約15年前,被自行車后輪卡到腳的孩子非常多,像這樣的冬天,急診一晚上能送來十幾個。而現在自行車少了,汽車多了,電動車后座也裝了踏腳,反倒是車輛碰撞事故傷害比以前多了。”市立醫院本部急診科主任、主任醫師沈奕告訴記者,隨著生活條件和環境變化,兒童意外傷害發生的常見類型也悄然發生著變化。“再如觸電,以前經常有小孩好奇摸了電門導致觸電,現在許多家庭都裝了兒童安全插座,家長看得緊,觸電事件就減少很多。”
《蘇州市0-14歲兒童意外傷害流行病學調查報告》對傷害類型也進行了梳理和排名,結果顯示最常發生的有跌落傷、器具傷、燒燙傷、動物咬傷、交通事故等。
與此同時,項目組還調取了蘇州市疾控中心發布的2017年居民死因情況調查,發現兒童相關死因順位分別是溺水、意外跌落、交通事故、意外窒息、意外中毒、燒燙傷和器具傷,外來兒童居多。
“溺水和交通事故雖然發生率不高,一旦發生致死致殘率極高。”吳倩嵐表示,由于蘇州地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特殊性,蘇州交通和水域發達,且外來人口流入量大、外來常住兒童多,這些均是導致兒童發生交通和溺水意外的潛在危害。特別是居死因首位的溺水,其危險因素與社會經濟模式、立法、安全宣傳、水域管理、游泳技能、疾病特性、兒童監管等多方面密切相關,應引起高度重視。
意外傷害也有內在規律
蘇州探索防控干預模式
吳倩嵐告訴記者,在上世紀40年代,一度存在這樣的觀念:意外傷害是不可預測、不可避免的,因而無法控制。然而隨著醫學的發展,現在比較一致的觀點是:意外傷害雖是突然發生的事件,但它仍屬于一種疾病,既有其外部原因,也存在著內在的發展規律。
據了解,國內兒童意外傷害干預研究尚在摸索階段,缺乏策略明確和可操作性的干預模式。“這也是我們實施此次調查的目的。”吳倩嵐說,通過分析不同地區、戶籍、性別、年齡段兒童意外傷害發生的差別,以尋找我市兒童意外傷害發生的主要影響因素,從而探討出適合在蘇州地區推廣的兒童意外傷害干預模式。
2016年底,蘇州市健康城市“531”行動計劃中就提出,要針對影響市民健康的主要傷害問題,實施以道路傷害、兒童意外傷害等為主要內容的重點人群傷害干預項目,更進一步出臺了蘇州市兒童溺水干預項目實施方案。
吳倩嵐介紹,目前多部門聯動監測網絡已初步建立——在綜合醫院和社區醫療機構,開展門急診傷害哨點和專項監測;在死因監測和公安交警事故分析系統基礎上,對婦幼管理系統和學生因病缺課監測系統拓展相應功能,建立兒童傷害事故記錄和報告制度。
就在昨天,作為項目協作方和實施方,市立醫院及市婦幼保健計劃生育服務中心還舉辦了“預防兒童意外傷害——小醫生體驗營”主題黨日活動,數十組兒童家庭現場學習了意外傷害的實用防范和應急處置方法。
吳倩嵐和沈奕均認為,兒童意外傷害問題涉及領域廣泛,需持續通過部門協作、基線調查、傷害監測、醫療救護、技能提升、健康教育等措施,形成預防兒童意外傷害的閉環管理,從而降低傷害發生,切實保障蘇城兒童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