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耳畔機聲隱約,鼻間盡是清香。6月1日上午10時許,鹽城東臺市五烈鎮鄭唐村,江蘇惜禾現代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糧食種植示范基地田頭,660畝小麥已收獲過半。燦爛的陽光下,幾臺大型機械在田野里來回穿梭。該公司總經理吳舒涵撥下一根麥穗,數著數著驚呼出聲:“哇,42粒!”一旁的老農補充道,今年這片麥地平均穗粒在39.7粒,前期測產畝平1050斤。實際收下來鐵定超過1100斤。“麥子收出水稻的產量,今年又是一個豐收年啊!”爽朗的笑聲伴著輕風傳出很遠。
今年東臺市夏收糧油累計達100.67萬畝。眼下,85萬畝小麥已全線開鐮。今年小麥一般穗數在35-38萬穗/畝、每穗粒數36粒/穗以上,千粒重在42g左右,理論產量超過1000斤/畝。繼去年夏收畝產歷史后,今年再獲超高產。麥子種植何以持續保持高產?東臺市農業農村局同志用9個字概括:“天借勢、人給力、技術新”。今年小麥生長后期,持續保持睛好天氣,保證了穗數足、穗型大、粒重高。東臺農業農村局的同志抓住新品種、新技術等關鍵環節,攻單產、增總產,重點推廣鎮麥12、揚麥23、揚麥25等中強筋品種,推廣健身栽培、綠色防控、肥水運籌等關鍵技術,主推品種技術覆蓋率達98%。籌措項目資金700多萬元采購藥品免費發放給小麥種植農戶,171個統防統治服務主體全承包服務。“三夏”大忙開始前10天,全面摸排、準確掌握在用聯合收割機保有量分布情況,東機西調,跨區作業。
夏收大忙,卻不見繁忙景象。田野深處,收割機來回穿梭,白色的鷺鳥翩翩起舞;田頭路道,運糧車小汽車相伴停靠,專家與老農暢談農事。吳舒涵介紹,惜禾4000多畝糧田均在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推廣示范基地和市耕地質量提升與化肥減量增效示范區之內。張洪程院士團隊跟蹤服務,市、鎮農技專家踏田指導,全程應用小麥機械高產栽培、測土配方施肥、病蟲害綠色防控新技術。在鎮南村一片待收的田地里,翻滾的金色麥浪間點綴著一塊塊藍綠色的牌子:揚麥34、揚麥28、鹽麥1號、鹽麥5號……這里,是小麥新品種試種基地,今年惜禾公司種植的新品種都是試驗試種后優選出來的。
在大海之濱的金東臺農場,種植油菜20多年張綠林今年嘗試高密度種植取得成功。3000多畝油菜地劃為高密度、中密度、低密度種植對照區。高密度種植區每畝油菜達5萬多株,畝產油菜籽達350公斤。農業農村部南京農機化研究所研究員金永奎介紹,這是一個以前不敢想的高產量。他們在這片田里安上了氣象、土壤傳感設備,每隔一段時間,就要帶著小飛機前來飛行監測。張綠林自豪地說,現在他的田地里全程實現機械化、信息化、智能化種植,不論身在何地,打開手機就能看到田里的情景。
據統計,截至6月1日,東臺市85萬畝小麥已收獲3.49萬畝,3.2萬畝大麥已全部歸倉,12.47萬畝油菜籽已收獲8.84萬畝。
(來源:江蘇廣電鹽城中心站/欒坤恒 通訊員/董宣 張一峰 劉煜 編輯/張泉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