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晚,江蘇遠航錦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車間里燈火通明,入職才幾個月的50多名工人,加班加點調試鋰電池生產線。
“再有半個月,也就是6月30日,我們的YHJL280儲能電池合格產品就要下線,這對于可再生能源并網儲能、分布式及微網儲能、用戶側儲能的應用是一個振奮人心的好消息。”江蘇遠航錦鋰公司運營總監楊正偉說。
(資料圖)
以創新搶占風口、贏得市場,鹽都的“高”“新”企業把科技創新作為開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密碼,集聚優質科創資源,啟動創新“加速器”,點燃發展新引擎,全力打造創新開放新高地。
創新戰略讓科創星火燎原
江蘇遠航錦鋰公司項目去年6月落戶鹽都后,通過騰籠引鳳、載體煥新加快項目進度,僅用一年時間就成為鹽城高新區科創高地的一塊耀眼拼圖。其磷酸鐵鋰新型儲能電芯及模組的研發和生產整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并在鈉離子電池等前沿技術開展創新研究,向著更“高”、更“新”的科技創新領域邁進。
在鹽城國家高新區走訪,記者真切感受到科技創新的熱潮。上硅所鹽城新能源創新中心技術負責人吳相偉介紹,該中心結合鹽城高新區產業需求,充分運用技術優勢,在安全儲能及制氫技術兩個方向進行科技攻關,其中,安全儲能中的固態鋰電池已實現市場運用,儲能鈉電池技術正在測試之中,而以陶瓷技術制氫的研發目前國內僅此一家。
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高通量計算研究所黨支部書記楊艷接受采訪時說,該所在實現無人車駕駛云平臺、智能充電云平臺和5G聯網車芯片研發等基礎上,正按照國家發改委“信息高鐵”計劃運營推廣等主營職能開展科研創新,創新團隊自主研發和生產的“金剛”高通量服務器再次摘得GreenGraph500全球排行榜兩項世界第一。大因夢工廠產品總監劉加洋說,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在鹽都建成的大因夢工場是DANACOID大因全球智造中心,包含智慧屏、LED智慧會議屏、數字會議系統等全自動化生產線和高標準實驗室的全產業鏈超級工廠。
“鹽都緊扣‘雙創引領示范區’建設和高新區‘爭先進位’目標定位,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科技創新重點工程,科創的星火如今已經燎原。”鹽都區科技局局長石弘如介紹,5月下旬舉行的全市高質量發展推進會,為鹽都“高”“新”企業的科技創新又添了“一把火”。
科技創新走出“華山一條道”
“1至5月全區完成全口徑工業開票增長17.9%,其中,‘高’‘新’企業占比最大。回望來時路,鹽都的科技創新之路是逼出來的‘華山一條道’。”鹽都區工信局局長吳德輝接受采訪時這樣說。
俗話說,無工不富。可在不靠海遠離江,地處內陸腹地,且有著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兩山”實踐創新基地“金字招牌”的鹽都,發展什么樣的工業才能走可持續發展、高質量發展之路?面對各種因素,鹽都始終貫徹市委、市政府決策部署,不等不靠、另辟蹊徑,積極探索通過科技創新走出綠色低碳發展的工業強區新路。“我們積極承接深圳智能終端產業轉移,踏著電子信息產業轉型升級的‘風火輪’,拉開鹽都科技創新高地建設的大幕。”吳德輝說。
發展方向確定之后,鹽都制定出臺科技人才激勵政策,做大做強電子信息、高端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速集聚各類創新資源,賦能企業轉型、產業升級,先后創成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區、國家級產城融合示范區、全國“兩山”實踐創新基地,走出一條科技強、產業優、生態好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特別是深入開展“科技創新推進年”行動,實施科創森林成長、科研平臺提質、“都智匯”優才等三大計劃,推動產業鏈、創新鏈、人才鏈、資金鏈、政策鏈“五鏈”融合。
好政策帶來好效應。短短幾年時間,鹽都創新主體快速壯大,集聚江蘇省產業技術研究院高通量計算研究所等高端科創平臺12家,國家高企410家,省級企業研發機構和人才站點181個,創成國家“雙創”示范基地1個、火炬特色產業基地4個;創新動能顯著增強,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3.43%,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43.55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發明專利授權量等科技創新主要指標均列全市第一;創新氛圍更加濃郁,近三年有120多個人才項目獲得省、市立項資助,本級財政各類科技支出累計達13.2億元,占財政支出比重5.44%。設立1億元的科創引導資金,參股、跟投西姆醫療、悅虎晶芯等一批產業項目,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能。
“2015年9月,6平方公里的智能終端產業園破土動工之時,園區所在地還是一片農田。如今,這里廠房林立,一個現代化工業園區強勢崛起。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新能源三大產業全面起勢,先后落戶東山精密、維信電子等一批地標項目,培育LED封裝、FPC柔板等多個全國細分行業單項冠軍,創成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去年全口徑工業開票銷售首次突破600億元。”想到8年來的變化,吳德輝感慨良多。
優化營商環境夯實科創高地
創成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區、國家級星火技術密集區、國家高新區、全國首批國家級產城融合示范區(蘇北唯一)、國家“雙創”示范基地(高新區)、國家創新型產業集群(高新區),獲批國家科技富民強縣工程試點區、國家知識產權強縣工程示范區、國家知識產權試點園區(高新區)……這些創新載體“特殊材料”壘成的科創高地不可謂不高,但如何讓這一高地更加牢固矗立在鹽阜大地?鹽都人深知,必須集聚全社會之力,一代一代人前赴后繼夯實加固。
科技創新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在牢固樹立科技創新是引領發展第一動力的前提下,鹽都突出“高”“新”導向,大力招引優質科創資源,將該區進一步打造成吸引創新資源集聚的“強磁場”、創新成果持續涌現的“發源地”、技術成果高效轉化的“首選區”,加快全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今年以來,該區全面落實“四個走在前”重大任務,扎實開展“工業經濟提質增效年”“重大項目奮進年”“科技創新提升年”行動,以項目建設為抓手,全力推動經濟運行率先整體好轉。成立14個“雙招雙引”工作專班,區四套班子、部門鄉鎮“一把手”、專業招商局三支隊伍全員上陣搶項目,今年以來先后開展各類招商活動16場次,簽約億元以上項目65個,其中10億元以上項目6個。以只爭朝夕、真抓實干的拼勁韌勁,持續攻堅項目推進,新開工億元以上項目35個,新竣工項目14個。同時,大力實施產業發展載體煥新三年行動計劃,加大閑置資源盤活使用力度,今年以來騰退低效廠房21萬平方米、低效企業42家,盤活閑置用地257畝。
同時,緊扣經營主體的需求,堅持作風建設和優化營商環境一體推進,加快辦事速度,提升服務溫度,把握監管尺度,年內實現準入準營“一件事”改革50個高頻事項全覆蓋、重大項目“全生命周期”代辦服務全覆蓋。尤其是堅持科技創新和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加快構建適時新時代科技創新的良好生態,把優化環境作為推進科技創新的基本保障,先后出臺《關于促進科技與產業融合加快科技成果轉化的實施意見》,出臺《關于加快科技創新促進高質量發展的激勵意見》等引領性文件26個,出臺“科技創新23條”“制造強區20條”“都智匯人才10條”等一攬子激勵政策,覆蓋企業初創、成長、發展不同階段,進一步激發企業創新活力。
此外,鹽都進一步加強科技政策與財稅、金融、產業、知識產權等相關政策銜接協同,更加精準地支持區域創新能力提升,全力厚植創新土壤,持續注入金融養分,全面暢通人才活水,不斷提升科技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強勁動能。
(來源:鹽城新聞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