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3日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7屆世界遺產大會一致決定將南京的明孝陵和北京的明十三陵作為明清皇家陵寢的擴展項目,收入《世界遺產名錄》。
(相關資料圖)
這次申遺成功填補了中國四大古都,唯獨南京沒有世界遺產的空白。南京由此掀開古都文化遺產保護事業新的一頁。20年過去了,古老的明孝陵有了哪些新變化?世界文化遺產在新時代又該如何擔負起新的文化使命?
20年前的今天,參與明孝陵申遺工作的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堅守在家等待明孝陵申遺的結果。北京時間已接近凌晨,等待中睡著的賀教授在鞭炮聲和電話鈴聲中獲知了明孝陵申遺成功的消息。賀云翱回憶,當天外面鞭炮的聲音很大,電話就響起來了,他一下子驚醒,別人告訴他明孝陵已經收入《世界遺產名錄》,他非常激動。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墓。山清水秀的自然環境和天造地設的山川形勝渾然一體,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天人合一”的理念,是中國傳統文化、建筑藝術和自然環境相結合的典范。
圖片來源:南京鐘山風景區
明孝陵陵寢制度承前啟后、獨創新規,為其后500多年的明清兩代帝陵所沿用,在中國古代帝陵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地位。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曾評價:明代陵寢之制,自太祖營孝陵于南京,迥異古制,遂開明清兩代帝陵之型范。前幾天,江蘇新聞廣播《夜談古今》主持人董婕隨講解員潘瑩游覽了明孝陵景區,不時感慨于明孝陵中暗藏的古人智慧。
《夜談古今》主持人董婕(左)和講解員潘瑩游覽明孝陵
眾所周知,明孝陵是中國現存建筑規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進入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門叫大金門,是一座三門券單檐歇山頂式建筑,大金門為后來明清皇陵大紅門的典范。大金門原為黃色琉璃瓦重檐式建筑,現存磚石砌筑的墻壁,下部為石造須彌座,面闊26.66米,進深8.09米,墻壁辟有3個券門洞,中門較高為5.05米,左右兩門高4.25米。
大金門(圖片來源:明孝陵博物館)
到底能不能加頂?
為了真實重現明孝陵當時的面貌,包括神功圣德碑亭以及明孝陵的文武方門和明樓樓頂先后進行了加頂,加頂是在謹慎考古的基礎上實現的。賀云翱說:“加頂的保護當時爭議非常大,能不能加頂?像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這個碑樓需要加頂,方城明樓也需要加頂,都有一個要求,必須做考古,要取得考古的證據,我們就必須進行發掘,發掘之后,我們找到很多的能夠加頂的理由。通過這些建筑材料的發現,也對它的地基有了更深的了解,設計的依據就更加堅實,提供給專門做修復設計的專家們,然后獲得國家的批準。”
大明神功圣德碑(圖片來源:南京鐘山風景區)
修復前的神功圣德碑亭(圖片來源:南京鐘山風景區)
修復后的神功圣德碑亭(圖片來源:南京鐘山風景區)
駐足加了頂的方城明樓前,只覺這座建筑越發莊嚴雄偉,當初殘破的樣貌都隨著歲月封存在了回憶里。加頂不僅是重現明孝陵建筑的原貌,更為了解決方城城臺券洞滲水的問題。尋訪明孝陵當天,正巧是南京連續兩天大雨后放晴的一天,主持人董婕看到方城城臺券洞內墻體沒有泛水,也沒有形成水滴,可見加頂這項搶救性保護工程達到了防滲水的預期效果。
方城明樓(圖片來源:南京鐘山風景區)
創新無處不在
明孝陵的建設極具創新性,加頂的意義在于今人對古人智慧的延續、發展創新,賀云翱說,此舉影響深遠且廣泛:“從明孝陵開始,它的整個建筑材料也改變了。比如說我們現在到秦始皇陵寢去,或者我們到唐代或者到宋代的帝陵去,我們看不到像明孝陵這樣的各種顏色的琉璃瓦。中軸線上一定是黃色的,兩邊是綠色的,甚至有些地方還用黑色的,它是用琉璃瓦來構建了它的建筑頂部的這種制度,看上去金碧輝煌,你到北京十三陵也能看到。當然這個時候不僅是帝陵,包括南京的皇宮、北京的故宮等等都是這樣的,這個也是朱元璋在南京開創的。”
董婕采訪賀云翱教授(左)
明孝陵里三座橋的特別之處
采訪中,賀云翱教授說,明孝陵的墓葬制度從江南地區長江流域開創,也是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這本身就是一個開天辟地的事情。比如周秦漢唐北宋等封建時代的大一統政權都在黃河流域建立,但明朝這個統一政權卻是從南京開始的。明孝陵的建造為了適應南方地區特有的自然氣候、地形地貌,而充滿了無窮的智慧。
江南水鄉最多就是橋。明孝陵里也有三座橋,第一道御河橋,俗稱“虹橋”,橋下是鐘山自古以來的天然霹靂溝;第二道御河橋俗稱“金水橋”,通達陵宮的橋梁;第三條御河橋在方城明樓的南面,俗稱“升仙橋”,橋面最為寬闊,且保存較好。
賀云翱教授說,作為明孝陵重要組成部分的三條御河如同明代都城中的護城河一樣,起到保護陵寢的安全、象征皇權地位的作用。但在自然環境中,河與橋的相得益彰自然表現為排澇和空間區隔的作用。
賀云翱說:“明孝陵實際上是高度智慧地把紫金山和周圍所有的河流有機地組織在一起了。在江南,如果沒有很好的防水,不能處理人和自然的關系,不能實現天人合一,那怎么行呢?所以,第一道御河外面,他安排的就是下馬坊和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過了第一道御河、御橋之后,馬上就進入了神道,神道走完了,又到了第二道御河,第二道御河走完了,就進陵宮了。他的神道就是在第一道御河跟第二道御河之間,安排了區隔。”
圖片來源:南京發布
明孝陵為何從未被盜
明孝陵地宮歷史上沒有一次能夠盜掘成功。明孝陵所在的獨龍阜原本是一座堅固的石頭山。有些皇陵是從上往下扒開一個深穴,建好后再封起來,但明孝陵卻是橫向鑿入山體,從內部掏空建玄宮。這種橫穴式的方法雖然工程浩大,但十分堅固。為了隱藏好墓道,修建明孝陵的工匠也是費盡心機。墓道并不是人們想象的在正中間,而是偏在一邊,這種反常規的設計讓許多盜墓賊無功而返。
除了橫穴和側墓道,考古人員還在明孝陵寶頂高高的封土堆下發現了厚厚一層圓潤的鵝卵石。鵝卵石本來應當出現在低洼的山澗中,現在出現在獨龍阜的山頭上只有一個原因,就是這是人們背上來有意鋪設的,不僅便于雨水迅速滲透到寶頂排水設施中流出去,更為重要的是防盜。這類似于古代一種流沙防盜法,當盜墓賊挖開一個洞時,鵝卵石就會從四面八方滾落下來把洞填滿。這也是現在連盜掘的痕跡都很難找到的原因。
明孝陵躲過賊手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的選址,明孝陵離南京城太近了,只要一有風吹草動,城里就會立即知道。
新的文化使命
歷史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對于一座城市而言,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賀云翱教授認為,明孝陵,這樣代表了一個時代的世界文化遺產,在新時代里,同樣有著保護歷史文化遺產、傳承弘揚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重要使命。
在明孝陵成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這20年間,明孝陵景區不斷發掘各種文化內涵,完善各種保護措施,實現了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僅把本體保護好,還建有明孝陵博物館,通過文物展示、閱讀文本、活動推廣、文創產品研發等方式不斷拓展,使明孝陵景區成為了非常受歡迎的旅游目的地。同時明孝陵在世界上享有的聲譽也越來越高,來明孝陵考察的學者越來越多,既然是世界遺產,遺產的智慧是需要分享的。所以,明孝陵和南京的關系,和中華文明的關系和現代化的關系,和中國與世界的關系,都非常好的建構起來了。明孝陵是古代的,但它也是現代的。
(來源:江蘇新聞廣播 編輯/沈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