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宿遷,鳴蟬四起。晴雨相間的天氣,讓很多人覺得日子難熬,卻給了蜜薯一個獨有的生長優勢。
【資料圖】
剪苗、收攏、清點……連日來,在宿豫區來龍鎮土樓村的蜜薯地,一壟壟嫩綠的蜜薯苗長勢良好,綠意盎然,村民們穿梭在田壟之間忙碌,不一會兒,一株株充滿希望的蜜薯苗裝滿了籮筐,一幅生機勃勃的農耕圖躍然眼前。
此時,一個年輕的面孔挑著剛剪下來的蜜薯苗,臉上笑容洋溢。他就是宿豫區來龍鎮土樓村黨委書記丁寧,他是一名“95后”。
宿豫區來龍鎮土樓村位于宿豫區來關線與324省道交會處,交通便利。幾年前這里的120畝旱澇地地塊分散,非旱即澇,村民們看天播種,靠天收糧……“實施特色產業發展,既是開發土地的需要,也是富民增收的需要。”丁寧介紹說。
于是,丁寧決定在馬路兩邊的坡地上實驗種植蜜薯。“坡地的種植環境比較惡劣,我們如果在這里能夠種植成功,那么,老百姓看到后心里就更有底氣了。我們的蜜薯苗成活率高、產量高、病蟲害少,所育的苗無病菌、更健康,很受市場歡迎。”丁寧說。
一年前,在丁寧的帶領下,宿豫區來龍鎮土樓村黨委通過微信交流群、入戶走訪等方式調動農戶種植積極性,以“黨支部+合作社+農戶”共管模式,將120畝的旱澇地流轉給村集體經營,整治旱澇地并成立土樓村蜜薯種植合作社,致力于蜜薯特色產業開發和利用,通過發展蜜薯特色產業,加快提升村集體經濟收入的步伐。
“這個季節,雨水和光照充足,秧苗長得快,如果不剪就會影響根塊的生長,通過剪苗還能達到控旺的目的。”丁寧說,該村采用“合作社+農戶+秧苗+蜜薯+訂單”的生產模式,穩定農民收入,堅定了薯農的種植信心。
沭陽拉走6萬多株,滁州拉走14萬株……如今,在土樓村蜜薯地旁的公路上,每天都有來自外地的貨車一輛接一輛地前來運蜜薯苗。丁寧通過調研市場、了解種植蜜薯可以帶來的經濟效益,決定把蜜薯產業做大做強。據了解,現在土樓村蜜薯每天出苗量大約為20萬株,主要發往省內外各大農業批發市場和種植基地。
丁寧談起帶領村民種植蜜薯的原因如數家珍,蜜薯易成活、管理簡單、風險小,蜜薯的營養價值十分豐富,現如今,它已成為消費者餐桌上的佳品。
隨著蜜薯種植基地產銷日漸紅火,宿豫區來龍鎮土樓村這片曾經地塊零散、產出低下的“望天田”變成了成方連片、效益倍增的“高產田”,釋放出巨大潛力。
“去年第一次試種,我們也沒想到效果這么好。過去在這塊地里種水稻小麥,頻頻發生的水澇讓村民提心吊膽,大家都擔心忙活一年最后農作物減產絕收。”宿豫區來龍鎮土樓村新莊組張苗俊笑著說,現在不擔心了,這塊地流轉給了村里種蜜薯,有專業的人來管理,不僅讓蜜薯種植成了旱澇保收的產業,還帶動了不少農戶增收。
傍晚,趁著天氣涼爽,蜜薯種植田地里數十名村民正忙著剪苗。
“我是利用下班時間來這里打工的,今天賺了160元,真好!”村民張柳衣高興地說。
連日來,宿豫區來龍鎮土樓村蜜薯剪苗每天用工達50人,周邊十余個村居的村民前來務工。村里的蜜薯訂單讓村民的收益有了保障,穩定的生產經營模式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
從確定蜜薯種植為主導產業,到數十萬株蜜薯苗銷往各地,一年的時間,蜜薯產業為土樓村每年帶來30多萬元的收入,帶動近50人就業,人均年增收4500多元。蜜薯種植逐漸成為可以帶動全村發展的特色產業,讓村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對于未來的發展,丁寧信心滿滿。接下來,他們村將在做好蜜薯種植產業的基礎上,繼續延伸蜜薯產業鏈條,將小蜜薯做成鄉村振興的大產業,讓宿豫區來龍鎮土樓村發展成產業融合大發展的鄉村振興示范村。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