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島上,駱賓王公園內的雕塑和浮雕讓人發思古之幽情;地鐵站內,以張謇為主題的大型浮雕令人懷先賢偉業;東公園舊址旁,《五公園盛景圖》浮雕墻使人遙想當年形勝……行走在江蘇南通,可以遇見越來越多充滿江風海韻的公共藝術作品。城市公共藝術被譽為城市的首飾和表情,是城市精神最直觀的體現。記者近日走訪了一些創作者,探尋藏在城市公共藝術作品里的文化“密碼”。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桂花島
詩意桂花島,提升景區文化內涵
面朝濠河,看水波瀲滟、綠樹環繞,風不請自來,動靜皆宜,景色怡人。7月30日下午,走進位于南通市區新樂橋東南側的桂花島,古色古香的亭臺幽靜自居,廊柱上“投筆懷班業,臨戎想霍勛”無聲訴說,惹人駐足,避暑納涼、閑庭散步、娛樂消遣者陸續往來,組成了“一半詩意一半煙火”的市井畫面。
這是經濠河風景區整治提升工程后,煥然一新的一處公共文化場所。桂花島所在的位置,即是當年的城北黃泥口,是明代發現駱賓王遺骸和殘碑之處。這位“初唐四杰”之一的唐代大詩人魂歸崇川,為江海文化增添了厚重的一筆。據介紹,桂花島改造提升的一大亮點便是融入了大量的駱賓王元素,新增駱賓王雕塑、地雕、景觀石、詩畫漆畫等,在主要廊柱上以駱賓王所作的詩句作為對聯,在凸顯桂花島藝術性的同時,彰顯文化內涵,講好南通歷史故事。
駱賓王雕塑
“城市不能千城一面。新世紀以來,南通非常重視城市建設的地域文化元素,盡可能地通過公共文化場所來展示南通獨有的江海文化底蘊。”江海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沈玉成表示,就濠河沿線而言,反映城市人文歷史的繪畫、雕塑、楹聯、碑廊等元素越來越多地融入景區建設中。
本世紀初,南通濠南路片區以南通博物苑為龍頭進行改造。在南通文藝界人士的建議下,由著名畫家沈啟鵬領銜,尤世瑋、趙鵬、黃培中、侯德劍、陶永華等行業內專家學者集體創作的大型浮雕《強國夢痕》,描繪了以張謇為代表的一批志士仁人追求強國夢的曠世偉業,再現了大生紗廠、師范學校等27座南通近代建筑和張謇、王國維、金滄江、沈壽等18位歷史人物,如今已成為南濠河上的一處重要打卡地。
環西文化廣場是南通市民休閑娛樂的好去處。慢步行走、留心觀察,沿河廊道的《江海風》南通民間歌舞壁畫長卷、新建于廣場南側的《張謇》浮雕墻、廣場西側的“一城三鎮”地雕,動靜結合,令游客浮想聯翩。此外,還有鐘樓廣場下沉區域的大型浮雕《中國近代第一城勝景圖》《江山攬勝圖》、南通歷代城區地圖,濠西書苑南側的《崇川童趣圖》石雕和《通州六景圖》,東公園舊址的《五公園盛景圖》浮雕墻等,均由本土文藝家傾心創作。
濠河邊大型浮雕
多彩地鐵站,公共藝術與時代接軌
2022年11月10日,隨著城市軌道交通1號線的正式通車,南通邁入了“地鐵時代”。值得注意的是,全線站點各有乾坤,結合所處位置、周圍地標性建筑,策劃設計不同程度地對外展現江海文化魅力。
途經友誼橋站,紅磚青瓦頗具民國風味,站內一幅《先賢偉業》大型浮雕奪人眼球、引人深思。
浮雕《先賢偉業》(局部)
“當時風格定好以后,我們文藝界人士就提出來,需要有個靈魂性的元素來支撐,那就是張謇。”南通雕塑家、該浮雕作者陶永華介紹道。百年前,張謇先生自辦鐵路,在青龍港與大生三廠間開通小火車運營,解決了交通不便的問題,推動了民族工業的進步。“因此,畫面涵蓋了張謇像、小火車、大生紗廠、南通博物苑等元素,以江海浪花為造型元素貫穿,分先賢楷模、實業報國、教育啟智、精進科技、墾牧興農、交運通達、文化潤心、慈善濟民、繪就名城九個主題創作,融合浮雕的深淺層次變化來突出‘張謇’文化的時代特征。”整個創作過程歷時半年,以紫銅為材料,手工鍛打而成,以工匠精神致敬城市的向上精神。張謇曾說,“一個人辦一縣事,要有一省的眼光;辦一省事,要有一國之眼光;辦一國事,要有世界的眼光”,辦實事如此,對于公共藝術也有異曲同工之處。
在南通西站,《江海風韻》《濠河慢詠》《模范城市》《發展之城》四大主題漆畫,以及南通風物系列、南通交通發展系列等8個系列、64幅紫銅鍛打浮雕壁畫,陶永華均參與其中,既富有審美價值,又內含文化底蘊。他說:“如何讓傳統文化與現代藝術表現方式有效結合,是我一直探索的方向。公共藝術是供大眾欣賞的藝術,設計定位要立足本土文化、符合大眾審美,并要起到引導提升市民游客審美能力的作用。”
面對即將開通的地鐵二號線,陶永華透露,目前正在規劃設計體育公園站的出站廣場改造工作,計劃呈現與體育冠軍相關的藝術內容,持續擦亮南通“體育之鄉”名片。
以文來塑形,打造江海文化風景線
“我認為,城市建設不只是建一些高樓大廈、亭臺樓閣,而是要賦予其文化歷史內涵,使市民與公共空間之間有文化的交流互動。”沈玉成認為,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獨特性,在城市形象的提升中也要有親民感,要以文化潤人心,喚醒記憶,凝聚鄉愁。
在天然氧吧“城市綠谷”的保護利用過程中,江海文化的挖掘讓這個江畔園林更富有人文內涵。這里曾是近代實業家陳維鏞所建的私人花園,古樹名木較多,還有一些近代建筑。附近有當年張謇等人為保護長江岸線而設立的“保坍會”遺址,見證了張謇、特萊克等中外名人為百姓治水嘔心瀝血的歷史。這個地塊曾一度被劃給一家企業,南通文化界的人士對此奔走呼吁,這個長江邊上的百年園林由此獲得新生。
如今,走進城市綠谷景區大門,五人治水群雕像先映入眼簾,這是為紀念張謇兄弟與荷蘭水利專家特萊克父子為南通水利事業作出的不朽貢獻而作。園內長江水利治理展陳館,成為張謇企業家精神的傳承基地,讓市民游客在賞心悅目之余,感悟百年歷史積淀。
《綠谷思賢》雕塑
城市在發展,歷史文化傳承與高質量發展齊頭并進。目前,南通中心城區保護與更新規劃項目已經啟動,寺街、西南營歷史街區和南通博物苑西南片區的保護與更新是重點項目之一。而令南通人掛念于心的,是保護利用好一批歷史文化名人故居。沈玉成說:“趙丹故居、白雅雨故居的保護工作迫在眉睫。趙丹是南通走出去的著名電影人,享譽國內外,希望有關方面能夠利用這次歷史城區的保護與更新,讓趙丹故居與實驗中學的丹亭遙相呼應,并恢復趙家所創的新新大戲院,建設趙丹紀念館等,讓更多市民游客能了解和緬懷這位人民藝術家。民主革命家白雅雨在歷史上有著重要地位,他是李大釗的老師,是辛亥革命灤州起義總指揮之一。南通人民不能忘記他的歷史功績,修復白雅雨故居是大家的共同心愿。”
濠河邊的洗衣女雕塑
沿濠河漫步,可以看到陳實功、沈壽、特萊克等名人的塑像。讓更多南通名人“走”出群英館,也是江海文化“活”起來的一種展現方式。在友誼橋北側的洗衣女雕像,則是聚焦普通百姓的藝術作品,也是江海風情的生動展示。這些共同構成的江海文化風景線,將會讓更多的人流連忘返。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