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凌晨5點,錫山區厚橋街道謝埭蕩村的水田里開始熱鬧起來了!
芡農盛豐華領著伙伴們,在手臂上套上橡膠袖套,穿上齊腿根的膠鞋,戴上防刺手套,全副武裝后走進了水田,開始了今年雞頭米(蘇芡)的“頭采”。
謝埭蕩村是無錫有名的漁業村,轄區內水域面積高達80%。幾年前,有個種植戶引進了100畝蘇芡種植,這種大面積集中種植與村里原有的小面積零散種植方式截然不同,卻在客戶中的反響尤其好,這引起了村黨總支書記華東明的重視。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經過充分走訪、調研,召集村里的老干部、村民組長、企業負責人、鎮相關部門負責人商討,一個月內十幾個座談會之后,一條關于“農”的新思路也在這座漁村鋪展開來。借助得天獨厚的生態水資源,村委決定成立謝蕩水韻(無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引導蘇芡種植更規范化、產業化,規模也從原來的不到100畝擴大到500多畝。
盛夏時節,正是雞頭米快速生長的時節。無錫最大的芡實種植基地的水田里已鋪滿了碧綠的芡實葉子,長得像雞頭一樣的果實就藏在葉片下面。帶著小竹刀的芡農們彎著身在水田里摸來摸去,摸到成熟的就用小竹刀將形似雞頭的果實削下來。村黨總支副書記沈陽介紹,500畝水田里的水都來自宛山湖內,水質常年保持在Ⅱ類水,十分適合雞頭米的種植。
8月至深秋這段時間是雞頭米的采摘期,一般7天為一個采摘周期,這期間最多可以采摘9次。
“第一波雞頭米的成熟度不一致,下一波開始,雞頭米的長勢就很好了,便可大量上市。”皮膚曬得黝黑、經驗豐富的盛豐華對今年雞頭米的長勢十分有信心,經過3年多的實踐,今年種上了改良的雞頭米品種,種植出來的雞頭米顆粒更均勻、口感更香糯。今年高溫天少,對雞頭米的生長很有利,每畝可以產雞頭米100—150斤左右,總產量預計在5萬斤左右。
產量提高不說,今年還將主打手剝雞頭米。“9斤雞頭果只能剝1斤雞頭米。”謝蕩水韻(無錫)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運營銷售雞頭米已有3年時間,實踐證明,手剝雞頭米是件費人費時的活,但手剝雞頭米的受歡迎程度遠遠高于機剝。公司經理華丹鳳說,原來采用的機剝方式適用于長勢過度成熟的雞頭米,但機剝的話容易破壞雞頭米外層的包裹層,營養價值會受到影響。
手剝雞頭米雖費人工,但剝出來的外形和食用的口感都要好于機剝的雞頭米。公司根據市場需求,已經在組織各村有意愿加入手剝行列的村民,對他們進行培訓,讓更多村民加入到手剝雞頭米的行列中,為農民增收開辟新渠道。
雞頭米的營養價值和醫用價值都很高。據介紹,新鮮雞頭米,洗凈后,開水里汆3—5分鐘即可食用,加點白糖或糖桂花,就是一碗原汁原味的清汆雞頭米。講究的也可以再放些蓮子、銀耳、小圓子搭配。同時,雞頭米作為配菜也是一種很不錯的選擇。
(來源:無錫日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