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空之王》并不完美,在創作上還有不少可以繼續挖掘和完善的地方。但瑕不掩瑜,它依然可以被看成是國產軍事題材影片的又一里程碑之作。
歷史上,由于長期處于工業化后發地位,我國在軍事科技、武器裝備、后勤補給,以及各類軍事戰略資源的配置、保障上始終比較落后。“小米加步槍”一直是解放軍論述的一種標配,“敵強我弱”也一直被視作敵我力量對比的習慣性修辭。
1949年以來,軍事題材影片始終是國產電影創作與生產的重中之重。它們中有講述我軍領袖高超軍事指揮藝術的《南征北戰》(1952)、《四渡赤水》(1983)、《大決戰》(1991);有描寫我軍指戰員不怕犧牲、敢于獻身的《中華女兒》(1950)、《董存瑞》(1955)、《狼牙山五壯士》(1958)、《英雄兒女》(1964);也有表現我軍在各種艱苦環境中百折不撓、堅持斗爭的《上甘嶺》(1956)、《五更寒》(1957)、《萬水千山》(1960)和《姐姐》(1984)。
【資料圖】
這些影片都是各個時期國產軍事片的經典之作。它們都遵循著一個共同的敘事策略,那就是在軍事裝備落后、物資保障不足的情況下,如何去突顯人的精神力量和主觀能動性,以實現“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戰略目標。包括指揮員對戰略戰術的靈活運用,包括黨對軍隊政治思想工作和軍民關系的高度重視,也包括“狹路相逢勇者勝”、不怕犧牲、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英雄品格與戰斗意志。
這種敘事策略,一方面受到“人是戰爭勝負的決定因素”這一馬克思主義軍事思想的影響和制約,另一方面,也為國產軍事影片塑造了一種表達慣例,那就是很少有影片會將先進的軍事裝備作為鋪陳和展開故事的敘事主軸。
但是這次《長空之王》就不一樣了。
在我國新時代國防、軍事現代化建設取得突飛猛進偉大成就的歷史條件下,《長空之王》可以說是第一次跳脫了傳統的敘事慣例;第一次將以殲-20為代表的國產先進戰機作為鋪陳劇情的主要架構;也是第一次在軍事裝備上以一種“平視對手”的眼光來展示人民空軍的全新形象。
從這個意義上說,《長空之王》的問世讓國產軍事影片實現了一次揚眉吐氣的歷史轉型,也讓先進軍事裝備開始成為故事講述的主角之一。
們有理由相信,《長空之王》絕非孤例,它僅僅代表了一個開始。今后,隨著我國軍事現代化建設的不斷躍進,一定會有越來越多性能更先進、視覺更“炫酷”的國產新型武器——包括新型動力航母、055大驅、第六代戰機以及“東風快遞”系列超音速導彈……必將會相繼登上大銀幕,成為新時代國產軍事影片中最耀眼的那個角色。
不過,裝備再先進,武器再尖端,也無法取代人的作用。“在戰爭制勝問題上,人是決定因素。無論時代條件如何發展,戰爭形態如何演變,這一條永遠不會變”,此一論述同樣適用于國產軍事片對人與武器裝備關系的理解和表現。畢竟電影也是“人學”,如果電影不去塑造人物,不去表現人物靈魂和他們的精神世界,那么它的藝術與文化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這方面,《長空之王》的表現也可以說是不遑多讓。影片以雷宇(王一博飾)、張挺(胡軍飾)一主一輔、一幼一長兩個人物形象,概括和勾勒出了我軍兩代戰機試飛員的不同性格和命運。雷宇這條線主要講述“成長”,張挺這條線則聚焦于“犧牲與奉獻”。
劇情對雷宇成長的描寫,采用的是一種與電視劇《士兵突擊》(2006)類似的“兵王養成”的故事原型。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所謂“許三多式的逆襲”——讓人物在重重逆境和反復的挫折中不斷成長。雷宇的成長也劃出了這樣一條“逆襲”的弧線。他出身于一個條件優渥的家庭,接受過良好的高等教育,外語水平好,有著開闊的國際視野……除了從軍之外,他的人生還有許多別的選項,可他偏偏去當一名飛行員。可見他是一個對自己有很高價值期許的人,一個渴望不斷挑戰自我極限的人。
作為90后的一代軍人,雷宇身上有著若干讓許三多那一代農村兵完全無法想象的時尚個性。比如他宿舍里堆放著酷炫的電游裝備,還有以他代號“舒克”命名的玩偶模型。尤其是,他的工作環境到處都是滿滿的科技感。對現代軍事科技的深度掌握,讓雷宇這種新一代“兵王”,不論在軍事理論、戰略思維還是作戰能力上,都與許三多遠遠地拉開了距離。
影片開頭,雷宇因為在原部隊作戰演訓中表現出高超的飛行技術而被張挺選中,成了一名新一代國產戰機的試飛員。但也正是因為有著如此優秀的背景和履歷,使得雷宇在與同伴相處時,常常會不自覺地流露出一種顧盼自雄、舍我其誰的傲嬌感。他甚至都不把試飛員這項工作放在眼里,嘴上盡管不說,但心里卻始終只對前線作戰情有獨鐘。或許正是這種個性上的不成熟,才讓雷宇在試飛過程中屢屢犯錯,甚至出現過三次重大險情,最終被罰去傘庫從事最基層的包傘工作。
從一個獲得過金頭盔獎的王牌飛行員,到一個傘庫的包傘員,人物弧線在這里完成了一次重重的跌落。不過,所謂逆襲也正是始于這一次的谷底翻身。
在與自我的持續角力,以及在與隊員的不斷磨合中,雷宇明白了一個道理,一個人真正的成功不是要去贏別人,而是要首先戰勝自己。他從觀察傘包的構件開始,對脫傘裝置進行深入鉆研和反復改良,最終在試飛中發揮了關鍵作用,為試飛成功增添了助力。這一過程,為雷宇的個人成長劃出了一道完美的“V”形弧線。同時,它也為年輕一代中國軍人揭示出一個富有啟發意義的人生哲理,那就是,只有將個人志趣與國家與軍隊需求彼此結合,才能最終實現個人價值的最大化。
與雷宇相比,張挺的形象似乎要顯得更沉重、更悲壯一些。某種意義上,他與雷宇同樣優秀,都是尖子中的尖子。只不過,他不像雷宇那么幸運,剛好趕上了一個軍事科技大爆發的時代。按照他的說法,中國空軍三代試飛員有著各自不同的命運。第一代靠的是勇氣;第二代,也就是他自己這一代,靠的是技術;到了雷宇這一代,試飛員都必須達到專家級別才能勝任。所以從張挺身上我們才更容易理解,為什么有人會把試飛員比喻成是一群“刀尖上的舞者”,因為他們是一群為了強軍事業敢于去搏命的人。
但張挺心里十分清楚,過去那種靠勇氣飛行的做法,有時候會顯得代價過于高昂,烈士陵園里那一排排整齊的墓碑就是它的體現。作為過來人,作為試飛大隊的領頭人,張挺內心最大的渴望,其實就是讓每一個試飛員都能夠安全返航,安全回家,陪著他們的孩子一起長大成人。但遺憾的是,他自己卻沒能做到,而是帶著對家人、對戰友的萬般不舍,和戰機一起墜毀,在電光火石的迸發和熊熊烈焰中,化作了守護祖國藍天的不朽英靈。
一個人不知結局還敢于硬扛,那只能叫作“大膽”;只有他在明知不可為卻偏偏要為之的時候,這才配叫“勇氣”。這是一種寶貴的英雄主義精神,是張挺那一代中國軍人留給雷宇這一代最有價值的精神財富。
除此之外,張挺身上還有比雷宇更多的世俗煙火氣和人之常情。比如妻子和他談戀愛時,張挺輾轉各地試飛,妻子就自費搭乘綠皮火車,追隨他的足跡跑遍全國。最后攢下了一鐵盒的火車票,讓她終生引以為傲。這個細節可謂是點睛之筆,把那一代人在艱苦歲月中的樂觀、浪漫又純真的美好心靈,活脫脫地呈現在今天的年輕觀眾面前。
影片結尾處,我們能聽到畫外音在呼叫編號為81192的戰機,這個編號的主人不是別人,正是在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中英勇獻身的空軍英雄王偉。影片是想以這樣一種方式,向那些張挺所代表的,一代又一代倒在強軍之路上的航空先烈們,表達我們最崇高的敬意。
我們之所以要不遺余力地推進國防、軍事現代化建設,其終極意義也正在于此。過去我們一窮二白,積貧積弱,才不得不付出比別人更高昂的代價,來維護、捍衛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和民族尊嚴。而今天我們所推行的中國式現代化,其實現途徑已不再是過去那種不計代價,效率低下的現代化。它應該是一個高度效率化的,以盡可能小的犧牲、盡可能低的成本來換取最大成效的現代化。這正是張挺所渴望的那種強軍之路,也正是從張挺到雷宇,兩代“兵王”迭代升級的意義所在。
本文為《文匯報》文藝評論原創首發,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作者:石川上海戲劇學院教授
編輯:徐璐明
責任編輯:邵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