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養(yǎng)陽,秋冬養(yǎng)陰。7月11日,一年中“頂配”版的高溫天氣,“三伏天”將強勢登場,自然界的陽氣逐漸達到最為旺盛之時,正是冬病夏治的黃金時節(jié)。
“冬病”,為什么要“夏治”?到底哪些人群適合冬病夏治?關于冬病夏治,又有哪些常見誤區(qū)?今年暑假,潮新聞·錢江晚報聯合浙江省中醫(yī)院特別推出“解鎖健康密碼”系列直播,首場直播便邀請了浙江省中醫(yī)院針灸科主任徐福主任中醫(yī)師和洪壽海副主任中醫(yī)師,和大家一起聊了聊時下最“熱”的“冬病夏治”。
【資料圖】
“冬病”,為何要“夏治”?
冬病夏治,是中醫(yī)利用自然界天時來治病防病、增強體質的一種方法。“從字面上來理解,就是冬天的毛病,夏天來進行治療。”徐福主任介紹,冬天的毛病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是冬天容易發(fā)作,或可能加重的一些疾病,比如慢性支氣管炎、哮喘、鼻炎;第二類則是由于冬天寒邪比較盛,而寒邪主凝滯,由此引發(fā)的一些疼痛相關的疾病,比如關節(jié)痛。“中醫(yī)講究天人合一、因時養(yǎng)生,針對這些‘冬病’,我們可以運用自然界的陽氣來補充人體的陽氣,利用伏天的‘熱’把體內的寒邪祛除,達到治療的目的。”
在此前的門診中,一位更年期女性患者給徐福主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名患者怕冷到不可思議,在夏天,身上都要背著9個熱水袋。從中醫(yī)的角度出發(fā),就是體內陽氣很不足,是陽虛的表現。”徐福主任說道。后來,經過一段時間的冬病夏治,通過針刺和艾灸治療,配合藥物引導,患者的陽虛癥狀得到明顯改善。
徐福主任介紹,冬病夏治的治療手段包括內治和外治。內治,即中藥內服、食療等;外治包括三伏貼、針刺、艾灸、推拿、拔罐、穴位注射等。其中,穴位貼敷由于操作簡單,且有比較好的療效,被廣大患者所接受。
徐福主任指出,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的時間是夏令三伏。“夏至三庚數頭伏”,意思是從夏至開始算,第三個庚日便是頭伏的第一天,三伏貼也就是從那一天正式開始。今年從7月11日進入頭伏,到8月19日末伏結束,整個三伏期間,約每隔10天貼敷1次,完成3次貼敷就可以了。
適應癥廣泛,但并非人人都適合
浙江省中醫(yī)院是全省最早開展冬病夏治的醫(yī)院,起初,針灸科的冬病夏治主要針對過敏性鼻炎、哮喘等疾病。現如今,每年到了冬病夏治的時節(jié),浙江省中醫(yī)院針灸科的診室內外便會出現“人山人海”來貼三伏貼的景象。但三伏貼,真的所有人都適合嗎?洪壽海副主任中醫(yī)師指出,并非如此,三伏貼也有其適應人群,需要根據個人體質,辨證論治。
“有一個幫助判斷自己適不適合冬病夏治的最簡便的方法,就是看夏天進入空調房以后有什么不適反應。有的患者一進空調房就不舒服,比如可能關節(jié)受不了,或者打噴嚏,這就適合冬病夏治。”洪壽海醫(yī)生說道。
中醫(yī)把人分為九種體質,包括平和質、陽虛質、氣虛質、痰濕質、血瘀質、濕熱質、陰虛質、氣郁質、特稟質。其中陽虛質最合適進行冬病夏治。“陽虛則寒,陽虛體質最大的特點就是怕冷。比如吃一點冷的東西就感覺肚子不舒服,或者女性受涼以后容易痛經,這些其實都是體內陽氣不足的表現。”
此外,洪壽海醫(yī)生指出,氣虛、痰濕、血瘀質也較為合適,而濕熱、陰虛質則不適合冬病夏治。但在臨床中,體質辨識非常復雜,且往往會交叉疊加出現,需要通過觀察脈象、舌苔,結合整體癥狀來辨證施治。
除了個人體質的辨識,具體哪些病種適合冬病夏治?洪壽海醫(yī)生表示,冬病夏治最早應用于過敏性鼻炎、慢性咽炎、支氣管炎、哮喘、反復感冒等呼吸系統(tǒng)疾病的治療,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逐步擴展到越來越多的病種,包括一些消化系統(tǒng)疾病,如慢性腹瀉、慢性胃腸炎、消化功能紊亂、厭食消瘦等;骨關節(jié)系統(tǒng)疾病,如頸椎病、肩周炎、網球肘、腰椎間盤突出癥、膝關節(jié)痛、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婦科疾患,如痛經、月經量少、月經不規(guī)則、慢性盆腔炎、子宮腺肌癥、盆腔子宮內膜異位癥等;還有一些產后虛寒疾病,如產后怕冷、關節(jié)痛、腰痛、體虛乏力等。
當然,冬病夏治也有其禁忌癥。洪壽海醫(yī)生提醒,如果屬于嚴重的過敏體質,或者處于疾病的急性發(fā)作期,還有疤痕體質的患者,不建議貼三伏貼。此外,一些嚴重的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患者,以及孕婦和五周歲以下的嬰幼兒,也要謹慎使用。
這四大誤區(qū),別“踩坑”
多年的臨床經驗中,徐福主任和洪壽海醫(yī)生也發(fā)現,關于冬病夏治三伏貼,很多人存在一些常見誤區(qū)。
誤區(qū)一:貼的數量越多越好
實則不然。針對不同的癥型,需要選取相應的穴位進行貼敷,貼多了反而可能起到反作用。
誤區(qū)二:三伏貼做得越大越好
人體的各個穴位都有一定的區(qū)域,三伏貼作用的范圍剛好覆蓋住相應的穴位即可,如果三伏貼過大,不但不能增效,反而副作用加大。
誤區(qū)三:貼的時間越久越好
省中醫(yī)院針灸科穴位貼敷成人每次2小時左右,兒童每次半小時左右。當然各家醫(yī)院的穴位貼敷的藥物成分不一樣,貼敷時間也有所不同,一般如果貼敷時感到局部疼痛較甚,灼熱難忍,可以隨時停止貼敷,揭去膏藥。貼的時間過長,可能會造成皮膚損傷。
誤區(qū)四:貼的次數越多越好
徐福主任曾經遇到過有患者每周貼一次三伏貼,一個夏天貼了六七次,其實沒有必要。一般建議每年的頭伏、中伏、末伏期間各貼一次,中間間隔10天左右,總共貼敷3次即可。
除了這些常見誤區(qū)外,洪壽海醫(yī)生還提醒,穴位貼敷時不能進食冷飲,不要過度吹電扇、用空調,否則會影響療效。此外,貼敷后有的病人貼敷處可能會出現發(fā)紅,皮膚瘙癢,這是因為藥物中含有生姜、白芥子、延胡索等刺激性成分,屬于正常現象,不必特別擔心。尤其是在首次貼敷時,要注意觀察皮膚反應和對藥物的耐受程度,靈活調整貼敷的時長。如出現綠豆、黃豆大小的水泡,不必做特別處理,最好讓其自然吸收,避免擦破水泡;若水泡已破,可局部涂碘伏或用雷弗奴爾濕敷,不要用膏劑外敷;如水泡較大,建議到醫(yī)院進行處理。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