繽紛暑假已經開啟, 江蘇各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活動,去博物館當志愿者、去高校跟著科研人員探究科學奧秘…讓孩子們在游玩中掌握知識,在實踐活動中體會成長。
【資料圖】
南京:走進高校教學中心 用研學感受“科學家精神”
“大家往上看,大廳的中間這些魔方組成了工程訓練中心的‘ETC’的首字母。”在南京理工大學工程訓練中心,工程訓練中心主任張小兵正在為南京理工大學實驗小學“追夢紅領巾學習小隊”的少先隊員帶來有趣的科普課。“魔方是變化的,我們的口號就是只要你有夢想就一定能實現。”
隊員張樂之說:“這些魔方正反面組成的圖案不一樣,很新奇。魔方正面看是ETC,反面看就是齒輪。張教授說,他們的口號是有夢想為之努力,就一定能實現。”
工程訓練中心“藏”的寶貝真不少,從3D打印到物流配送,從數控車床到無人飛行器,“3D打印水晶能保持多久”“這些機器人如何應用于生活中”……帶著這些問題,學生們拿著筆和紙邊看邊學。
隊員殷孜樂很喜歡畫畫,她用畫筆記錄下所見所聞。“我畫了一個車床,這個車床我沒有見過。數學考試的時候考過車床,我就很好奇,車床長什么樣,是干嘛的。車床有兩類,一個是全自動,靠編程,還有一類是人工,我記得最清楚,車床裁下來的碎零件很像洗碗的金屬球。”
對于第一次走進高校教學中心的隊員們來說,一切都很神奇。“科技圍繞著生活來發展,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利。比如說無人機,我還看到可以取物的機器人,機器人還可以幫我們做一些很危險很復雜的工作,讓我們更加安全。” 隊員王奕璇說。
廢舊儀器設備處理一直是困擾高校的重難點問題,當作廢品扔掉,又實在是可惜,南理工特別打造了“廢舊儀器設備拆裝工坊”。工坊內部劃分成3個功能區域,分別是電子儀器設備拆裝區、機械設備拆裝區、計算機拆裝區。“拆裝設備不僅能喚起學生好奇心,還可以提升學生動手能力,培育創新與創意靈感,培養創新實踐能力。”南理工工程訓練中心主任張小兵說。
看到廢舊的電腦、電飯煲、傳真機等電子產品,隊員俞欣瀅感嘆道,這里就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寶地。“我們在日常中用壞的電子產品,一般我們都是直接丟了,然后花很高的價格重新買個新的。參觀這里,我發現那些東西可能只是某個零件壞了,不是所有東西都壞了。我們可以把內部結構拆開,把可以回收的東西拿出來,重新組裝。既節省了成本,又很環保。”
在無人飛行器協會,隊員們一進門就被懸掛在空中的無人機和正在工作的3D打印機吸引。隊員吳潤鋒說:“我對編程很感興趣,現在正在學習編程,同時,我對無人飛行器也很感興趣,因為里面很多東西都是通過編程來操控,做出樣品很有成就感。”
在另一間教室,一個個水晶擺件吸引著大家的目光。隊員葛語桐對三圍激光雕刻很感興趣。“在一塊水晶上能雕出立體的頭像,很驚訝。張教授說,先用三維的照相機拍照片,用激光聚焦在幾萬個點上,一分鐘就能雕出立體圖形,讓我感覺科技很有力量。” 葛語桐說。
同樣對3D打印很感興趣的還有閔浠洹,她說:“我覺得它用一萬個小點聚成了人像、馬,覺得非常神奇,一分鐘可以把幾萬個點通過高溫打印出來,很神奇。我們能走進高校,看到以前沒有看過的東西,收獲很多。”
隊員鄭博文說,3D仿制技術印象讓她深刻。“很有立體感,每一個就和蠶絲一般,很細很小,很有立體感。比如有茶壺,繞起來,看起來很高級。”
“科普和科研同樣重要。”南理工工程訓練中心主任張小兵說,每年中心都會接待很多青少年研學探訪、參觀學習。“從小培養他們的興趣,科普是非常重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或許有些他們看不懂,并不明白是什么。但是孩子們看到這些現象,可以促使他們在假期可以多做一些知識的查詢,知識的補充,進一步的學習和探究。”
淮安:研學農耕文化 不忘強國之本
淮安市漣水縣南門小學組織部分學生開展“研學農耕文化,不忘強國之本”暑期實踐活動。同學們參觀了大米展覽館,了解稻谷全流程機械化作業。
學生張修齊說:“參觀了大米加工生產線,感受到了農業生產在現代科技的幫助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今后我要學好知識,長大后在科技領域開拓創新,為祖國的發展貢獻力量。”
隨后,同學們來到大米試驗田邊,在技術人員的講解指導下,大家挽起衣袖,卷起褲腳,熱情高漲地在田里體驗插秧。小學生宋云瑤說:“這是我第一次到田頭插秧,我感覺很有意義,也體會到了農民伯伯的辛苦,感受到了糧食的來之不易,以后我一定會珍惜糧食,拒絕浪費。”
每位同學還獲得一張“小小農耕人”研學證書。
徐州: 神奇的漢畫像石 探尋漢文化
徐州市4A級社會組織薪火學堂,聯合徐州漢畫像石藝術館開展了“神奇的漢畫像石”——漢文化探究主題研學活動。徐州薪火學堂負責人周莊說:“通過專家講座,然后進行實操體驗,邀請了非遺專家帶著孩子們進行剪紙,還有拓印的體驗。進行一些游戲,包括投壺游戲,制作精美的漢代服飾,讓孩子們動手體驗,完成一個課題,形成小組,形成報告。讓孩子們既學到知識,又提高了能力、技能,更加激發了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這種熱愛的熱情。”
學生們在豐富的活動中體驗到了傳統文化的魅力,受益匪淺。小學生張新琳在老師的指導下,親手制作了拓印,特別有自豪感。“通過參觀漢畫像石館的活動以后,我對這些畫像石印象很深刻。這些畫像石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我們還在老師的指導下親手制作拓印,感受到手工制作拓印的樂趣。”
宿遷:戲劇文化我傳承
“天上掉下個林妹妹,似一朵輕云剛出岫……”在南師附中宿遷分校南校區,戲曲老師帶著學生進行“戲劇文化我傳承”學習體驗活動,學生王禹玄說:“通過今天的學習,我了解到了戲曲的文化,我覺得非常有趣。”
不僅跟著唱,還可以畫。“戲曲臉譜繪畫體驗課”上,繪畫老師向大家講授了戲曲臉譜的來歷含義以及臉譜圖案與人物性格的關系,讓孩子們自己動手巧畫戲曲臉譜,感受國粹魅力。南師附中宿遷分校南校區學工處副主任樊花說:“孩子們在學唱戲曲的經典唱段,描摹戲曲的臉譜的過程中,既拉近了他們與傳統戲曲的距離,也讓孩子們感受到了傳統戲曲文化的豐富內涵和獨特魅力,也進一步增強了他們的文化自信。”
為讓鄉村孩子度過一個有意義的暑假,南京農業大學伯藜支教團來到泗洪縣上塘鎮中心小學,開展為期15天的支教,并為學生帶來了科學小實驗、舞蹈、美術、播音主持等課程。新奇的課程讓孩子們的眼界更加開闊。南京農業大學伯藜暑期支教隊長申洢菲說:“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感受到了小朋友們的真誠以及對知識的渴望,更加堅定了我們服務社會,扎根基層的信念。”
點亮七彩夏日,不少中小學生也加入志愿服務的行列。在泗陽縣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圖書室,有一批小學生志愿者,他們利用暑假為廣大讀者提供志愿服務,為市民提供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泗陽縣南京路雙語實驗小學學生楊晨說:“希望大家能和我一樣在這個假期里,做一名光榮的志愿者,為這個社會做出力所能及的事情。”(江蘇新聞廣播/沈楊 淮安臺 宿遷臺 徐州臺 編輯/蔣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