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胡潤研究院發布《2023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50座上榜城市中,常州列第四位,比2022年前移1位,依舊是唯一入圍前十的二線城市。這是胡潤研究院連續第二年發布該榜單。
榜單仍然沿用優質企業集聚度、中小企業集聚度、新能源投資熱度三個標準評定。相較2022年,此次榜單座次大洗牌。27個城市排名比去年上升,27個城市排名下降,其中7個城市落榜。
(資料圖)
作為一個觀察窗口,榜單也是一種考量維度。“常州在投資熱度集聚度這個維度中蟬聯全國第一,反映出這座城市在新能源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極具發展潛力。”胡潤百富董事長兼首席調研官胡潤說。
座次前移,靠的是實力
一朝上榜,是數十年涵育結出的碩果。座次前移,靠的是實力。
去年,胡潤中國新能源產業集聚度城市榜首次發布,讓世界看到了常州向“新”發展的真實底色,以及通過產學研一體化創新推動產業轉型的強大力度。
有經濟學家指出,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心臟”,未來,得新能源電池者得天下。
在動力電池領域,常州僅用短短數年,就從無到有、從有到優,打造出了一個全球產業發展高地。在動力電池上下游32項關鍵環節中,常州集聚的動力電池企業就覆蓋30項,包括電池材料、電池單體、電池系統、技術研發等,產業鏈完整度達94%。不僅擁有貝特瑞、星源材質等國內市場占有率超70%的細分領域鏈主企業,還擁有中創新航、蜂巢能源等總部型鏈主企業,形成了極具競爭力的動力電池產業生態。
事實上,無論是新能源汽車及汽車核心零部件,還是光伏、電力裝備產業,常州不僅擁有比亞迪、理想等明星車企,還擁有天合光能、億晶光電等眾多光伏頭部企業。這些產業鏈細分領域核心企業,在全球產業版圖上找準定位、長期深耕,在創新產品、生產技術和制造工藝等方面領先世界,成為常州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基石,也是常州競逐新能源之都的基因優勢。
城市競速 慢進也是退
城市競爭,不進則退,甚至慢進也是退。站在新能源之都的臺階上,常州讓世界看到了發展潛力。
雖然國內多個城市都在競相發力新能源產業,但常州打造新能源之都有著自己的特殊之處:優越的區位優勢、完善的產業生態、高效的政務服務帶來了強大吸引力,成為國內許多頭部新能源企業爭相投資的熱土,形成了“產業閉環、生態互補”的新發展格局。
寧德時代到常投資設廠頗能說明問題。2016年,上市公司深圳科達利來到溧陽,這家動力電池結構件龍頭企業的客戶正是電池巨頭寧德時代。很快,寧德時代也來到溧陽,并隨之裂變,不僅時代上汽、上汽時代來了,還吸引了電池材料、電池設備等60家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落地生根。
同樣,在龍頭帶動下,金壇、武進和新北,都已形成特色各異的新能源產業集聚片區。
牢牢抓住重大項目,在“新”賽道上跑出加速度,常州正以創新舉措,再次快人一步,前瞻布局儲能、智能網聯汽車、氫能等新興產業,打造“常州氫灣”。
孫東青 董心悅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