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畝均論英雄 以高效求高質
建成區面積22平方公里,匯聚1200余家企業,落地2100多項創新成果;2022年,GDP總量達99.76億元,畝均稅收33.35萬元。
自2006年中國醫藥城正式啟動建設以來,創新探索“321”綜合節地模式,蹚出了一條以畝均論英雄、以高效求高質的發展新路。
【資料圖】
三維立體開發,向空中要地
“園區建設之初,遵循高起點、高標準規劃,從源頭上最大限度挖掘土地資源利用潛力,確立了三維立體開發理念,推進空中資源高端化利用,地面資源精細化利用,地下資源拓展化利用,通過用地結構分層立體化使用,發揮土地產出的‘倍增效應’。”泰州醫藥園區管委會副主任趙榮林介紹,中國醫藥城以土地節約集約引領規劃和開發,“向空中要地”,堅持建4層以上高標準廠房,部分達10層以上,通過高標準廠房打破醫藥資源零散分布的傳統格局,推動醫藥產業有效集聚,實現醫藥產業鏈上下游的無縫隙配套。
總投資1億元的江蘇信立康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產業化項目,于2014年11月落戶中國醫藥城。公司當時直接租用園區第四期標準廠房共計4000平方米,迅速建成既符合中國GMP又符合歐盟標準的生產車間,極大推動新研產品的投產。
目前,園區共建有六期高標準廠房169幢,占地1903畝,入駐企業近600家,使用率達85%以上,僅此一項可節省土地2501畝。七期產業集聚區正在規劃建設中,占地約447畝,可滿足生物醫藥產業各類項目的入駐。園區還通過對高壓輸電線走廊實行土地分層復合利用,建成集醫藥種植、道路交通、綠化景觀為一體的生態走廊,有效節約土地1350畝。并建成地上3層以上立體停車場1.7萬平方米,節地85畝。
向空中要地的同時,中國醫藥城也堅持用足地面資源,建立項目用地準入門檻制度,實行差別化分類供地,以投資強度定規模,以產業方向定層次。在全球藥企中排名前6位的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其泰州生產基地總投資超過3億美元,用地僅138畝,投資強度達217萬美元/畝,用地規模僅為傳統企業的1/4。
二次開發利用,騰籠換鳥引鳳
為策應土地利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針對土地資源緊缺的現狀,中國醫藥城摒棄了盲目擴張和資源消耗的傳統模式,通過“騰籠換鳥”,處置“僵尸企業”,盤活閑置資產,推進土地二次開發利用,努力緩解土地供求結構性矛盾。
2011年11月,三生醫藥競得園區32214平方米地塊的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按照規定,項目應于2012年2月14日之前開工,2013年2月14日之前竣工。然而,9年過去了,三生醫藥泰州項目一直未開工建設,造成土地閑置。2020年10月,經溝通協商、開會討論、報請上級主管部門批準,中國醫藥城收回原三生醫藥土地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并于2021年1月29日成功招引江蘇康為世紀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投資5億元的醫療器械及生物檢測試劑產業化項目,簽訂土地出讓協議。目前,該項目基建已完成,廠房正在裝修中。項目全面建成后,酶生產線將達到年產65億單位的產能,預計3年內產品銷售收入將達6億元。
據介紹,對于低效利用嚴重的企業,中國醫藥城實行嚴格的指標管控,要求企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得繼續新增用地面積,必須在原有土地上加大投資力度,提高土地產出效益。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項目一律不供應土地,對“互聯網+”等國家鼓勵發展的新產業、新業態,采取差別化用地政策,以“先存量、后增量”的原則,鼓勵盤活利用現有用地,引導新產業集聚發展,支持新業態發展。針對部分“僵尸企業”,采取收回、轉讓、置換等市場方式,加大閑置低效用地的盤活處置力度,推動土地二次開發利用。
一體共享共贏,提供“一站式”服務
走進位于藥城大道最西邊的中國醫藥城疫苗工程中心,記者看到,這里擺放著高效液相色譜儀HPLC、滅菌柜、純化儀等諸多“高大上”設備。疫苗工程中心負責人彭福中告訴記者,這些設備都是由中國醫藥城統一采購,面向園區疫苗企業提供服務,以減輕企業研發負擔、優化資源配置。
在中國醫藥城,像疫苗工程中心這樣的公共服務平臺現已建成運營21個,集納了160多家企業。其中,中國醫藥城華為物流平臺建筑面積2萬多平方米,集中了賽諾菲巴斯德、武田制藥、石藥集團等13家國內外知名企業,年銷售額突破50億元,比傳統的企業自建平臺節約用地約300畝。
中國醫藥城在發展過程中還始終突出“綠色”發展理念,利用地下綜合管廊,充分整合地下利用功能,將園區內6個能源站連成一體,區域內行政服務區、生產集聚區、教育教學區、居民生活區緊密相通,每個能源站可直接服務3千米半徑范圍,實現能源共享共用,與傳統獨立能源供應相比,節能減排效果超30%,既降低了能源消耗,又節約了土地資源。
此外,園區還借鑒新加坡的新型社區服務概念,布局打造工業鄰里中心、教學鄰里中心、社區鄰里中心等六大鄰里中心。獨立供地企業一般不單獨建設食堂、宿舍、運動館等配套設施,由園區內鄰里中心實施統一配套。這種新型商業化模式,有效節約土地300畝。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