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樓內,60余家電商企業,約200家互聯網技術、金融服務等產業鏈配套企業,總投資超30億元。作為目前昆山花橋經濟開發區第一高樓,建滔廣場是也是花橋樓宇經濟的第一高度。
如今,像建滔廣場這樣稅收過億的樓宇在花橋已經有8棟,被當地稱為“億元樓”。將3100家企業裝進114棟商務樓宇,花橋經濟開發區通過樓宇經濟這種發展新模式,推動產業“上樓”,發展“垂直經濟”,實踐出了一條區鎮發展的特色路徑。
(相關資料圖)
花橋經濟開發區地域面積只有52平方公里,在昆山市11個區鎮中排名第10。如果面積有限那就“登高望遠”,正式得益于一棟棟現代化的商務樓宇,生產總值已突破400億元,其中第三產業占比達到70%以上。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憑借著“敢闖敢試”的精神,花橋經濟開發區以“登高”求“望遠”,不斷尋求新的發展之路。產業結構的合理配置與超前規劃,也讓“樓宇經濟”這種新型的經濟形式早早在花橋落地開花、走在前列。
讓產業“上樓” 創新打造垂直集群
寬闊的馬路、林立的高樓、飛架的橋梁……走進花橋經濟開發區,映入眼簾的是車水馬龍的城市景象。“我剛來工作的時候花橋最高的樓只有11層。”董鑫然2009年來到花橋工作,在他的記憶中,當時的花橋仍是大家傳統印象中的“小鎮”——沒有什么高樓、沒有什么企業、甚至水泥路都很少。
隨著花橋飛速發展,一棟棟百米高樓拔地而起,而花橋發展的“秘訣”就藏在這些樓宇之間。
“發展樓宇經濟,其實我們是有多年的積累,不是一拍腦袋,看樓宇經濟好我們就搞。”昆山花橋科技局局長馮衛青回顧花橋經濟發展歷程,原來早在十幾年前,花橋就錨定了建設現代服務業園區的目標。
談及樓宇經濟最初在花橋的發展,花橋經濟發展促進局副局長陳志剛也有相同的體會,“其實一開始我們好像也沒有專門去建設樓宇經濟。”花橋經濟開發區在謀劃發展定位時,沒有選擇走“以工業帶動城市化”的老路,而是充分發揮毗鄰上海優勢,將目標瞄準以數字經濟、總部經濟、研發產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
以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產業,需要以樓宇為載體來承接。“從最開始著眼發展總部經濟開始,花橋發展樓宇經濟的基礎就已經打好了。”陳志剛告訴記者,昆山花橋的產業地域劃分鮮明,北部為農業生態區,中部為工業區用于發展制造業,南面三十余平方公里則是以發展現代服務業為主,是花橋發展的主導區域。
如何在三十余平方公里的面積上做出大文章?由于整個發展空間受到限制,花橋轉而向空間要資源,向空間要效益。“樓宇經濟”為花橋經濟開發區的發展打開了新思路。于是,從2006年8月開始動工建設商務樓宇起,到如今花橋已建成投運42座,建筑面積160萬平方米,成為昆山商務樓宇最密集的區域。
筑巢孵化企業 為樓宇引進“源頭活水”
“我們企業最開始只有兩個小房間。”周元紅所在的企業優護優家就入駐在建滔廣場。2009年10月26日注冊營業執照,2010年5月正式投產,這13年企業發展實現了很多次跨越。談到這些年的發展時周元紅十分感慨:“今年的銷售額預計能達到2億元。”
陪伴企業成長,這也是花橋在招商上秉持的理念。相對多數產業園的“筑巢引鳳”而言,花橋經濟開發區發展樓宇經濟更像是“筑巢孵化”。
“很多科技企業在發展前期非常精小,抗風險能力也不強,因此需要給予一些孵化支持。”科技局局長馮衛青告訴記者,花橋會積極幫助企業實現“從0到1”落地成長,而這些企業孵化的主要平臺載體就在樓宇里。
在花橋看來,對企業的“育兒式陪伴”正是花橋樓宇經濟的不同之處。當地的許多企業一開始都處于“種子期”,常常是一位教授帶著團隊就某項技術進行攻關,面積一般只有一兩百平方米。如今,在各樓宇里,許多企業像雨后春筍一樣冒出來。
除了前期孵化,花橋經濟開發區還幫助初創企業“提速”,幫助他們盡快實現量產。在樓宇中孵化的企業在大規模投入量產后會需要自己的廠房,花橋還同步把現有的孵化的企業資源與周邊空間進行資源聯動,推動企業進一步發展。
為了更好做好“樓小二”,花橋開展樓宇精準畫像。圍繞樓宇經濟相關的指標,如樓齡、面積、出租率、平均租金、物業單位、樓宇入駐企業總數、產業結構、商業配套條件等,給每棟樓宇畫一幅精準的畫像,突出樓宇產業標識,因“樓”制宜為企業提供精準服務。
“我們搬進建滔廣場辦公,前前后后不到一個月,節省了將近兩個月的裝修時間。”周元紅回憶道,不同于普通的寫字樓需要從純毛坯開始裝修,這邊的商務樓宇在交付時已經進行了初步處理,企業入駐只需要進行區域劃分和簡單的裝修,為企業節約了成本。
打造樓宇“小氣候” 讓“上下樓”成為“上下游”
15棟樓、200畝地、1010億元的銷售額。在花橋晨風時尚創意產業園內,從人才的培養到品牌的入駐、從設計生產到銷售物流,一個“產業園內的產業鏈”在這里誕生。
“一開始這邊就是個工廠,后來是政策的鼓勵我們才逐步嘗試著從工廠到產業園轉變。”晨風時尚創意產業園副總經理張霄鵬介紹說,產業園內目前共建有15棟樓,其中包括實踐人才實訓中心、人才和學生公寓、研發工廠和專供設計師入駐的工作室。其中建有一個面料展廳,在庫面料樣8萬多個,輔料總共有10萬多種,供設計師挑選。“我們建成了許多工作室,招引設計師和其團隊入駐,總體上是遵循了昆山‘產業園建成產業鏈,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的發展理念,正是因為建成了產業鏈,才積聚了各方的資源。”
近年來,花橋經濟開發區著力打造樓宇行業生態,按照“上下樓就是上下游”理念,不僅將城市發展空間立體化,還以產業集聚為抓手打造“一樓一品”的特色樓宇經濟。將3100家企業裝進114棟商務樓宇,花橋經濟開發區在不斷引導樓宇企業上下游、客戶群的有效聚集,構建“鄰居就是客戶”的行業生態圈,推動樓宇經濟特色化、集群化。
如今,由樓宇經濟帶來的集聚效應在花橋成效初顯。在花橋,大部分服務業項目都集聚在樓宇中,涵蓋了9大服務業類別。如亞太廣場已入駐華住集團、好孩子商貿等新零售項目7個,成為新零售產業發展的新樣板;花橋國際創新港B2棟已引進基金企業755家,成為當地金融產業發展的新地標;而不遠處的中科創新廣場,則已入駐人才科創項目65個,成為創業孵化的新搖籃。
“我們為什么特別注重樓宇經濟,其實它不僅帶來經濟效益,也給你帶來很多品牌效益。對花橋來講,我們已經感覺到了1+1>2的發展效益。”馮衛青盤點了一些數據,短短幾年里集聚了一批高端科創企業和各級各類人才。
目前,花橋已建成投運高品質商務樓宇42座,建筑面積160萬平方米,成為昆山商務樓宇最密集的區域。2022年,樓宇經濟稅收占服務業(不含房地產)稅收比重超80%,培育了建滔廣場、亞太廣場等稅收“億元樓”8棟,“準億元樓”7棟。
在未來,花橋經濟開發區還將實施樓宇倍增計劃,瞄準入駐樓宇企業的產業鏈、生態鏈,打造一批高產出、高增長的特色樓宇,2023年爭取再打造2棟稅收“億元樓”。
位于昆山花橋經濟開發區的研祥國際金融中心大廈即將封頂。這個高度將達267米的高樓即將成為新的“昆山第一高度”,成為聳立在滬蘇交界處的城市新地標。如果面積有限,那就“登高望遠”。這是昆山花橋經濟開發區為區鎮發展做出的創新嘗試,也為樓宇經濟發展走出出了一條獨特的“花橋之路”。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