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8月24日),2023世界運河城市論壇在揚州舉辦,600多位國內外嘉賓匯聚一堂,交流碰撞,共商運河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共謀運河城市的合作與發展,形成世界運河城市遺產保護與綠色低碳發展的“揚州倡議”。
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秘書長 劉光明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夏秋之交,揚州運河大劇院賓客云集。今年的論壇主題名為“運河城市遺產保護和綠色低碳發展”,保護和發展無疑是其中關鍵。
世界運河歷史文化城市合作組織(WCCO)秘書長劉光明說:“我們歷年參與的論壇當中,都是以運河遺產的保護傳承利用為主題,開展探討和研究,開展國際交流的合作,將我們中國大運河的文化、中國的故事向世界推廣,講好我們中國的故事。”
新時代要實現運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離不開綠色低碳的良好氛圍。論壇上,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影響力指導委員會成員馬蔚華說,要通過建設綠色低碳的發展體系,比如打造零碳景區,發展低碳航運等,描繪好水清岸綠的運河生態岸線,“利用各種形式倡導綠色城市文明,倡導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凝聚全員的共識,綠色低碳發展是古運河千古暢流的根本途徑,這也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參與,共同努力。”
從古至今,運河的開鑿利用便利了沿線區域的交通,更促進了地方文化、商貿、旅游和思想的融合,構成了生動璀璨的世界運河文化景象。
文化旅游部黨組成員、故宮博物院院長王旭東認為:“要充分利用大運河的資源稟賦,發展一批特色產業,推動人文交流和經貿合作走向深化,助力大運河沿線文旅深度融合,實現運河城市間文化和旅游交流可持續發展。”
中國大運河有著2500多年的歷史,作為大運河原點城市,揚州一直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運河十二景,一景一故事。作為故事主角之一的三灣古運河畔,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佇立于此。自去年開館以來,這里已成為游客慕名而來的“打卡地”。
館長鄭晶說,未來要進一步研究如何差異化、多角度解讀大運河,推動大運河從“地理空間”向“文化空間”轉變,“能夠看到有歷史的角度,有自然的角度,有生態的角度。因為大運河博物館是一個建在國家文化公園內的博物館,我們也希望通過創新性的表達,能夠拉近歷史和公眾之間的關系,能夠對大運河文化的傳播起到非常好的助力的作用。”
千年運河蜿蜒流淌,貫穿南北。古時,運河畔商賈云集,匯聚一時繁華。而今,河畔兩岸,百姓生活的人間煙火,生生不息。
國家文化公園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認為,無論是運河的管理者,還是研究者、使用者,都要思考同一個問題:如何在當下和未來,讓運河繼續造福人民的幸福生活?“以大運河優秀文化為動力、為支撐,以大運河的生態空間、低碳的運輸方式,以及人民的高度參與,讓大運河文化服務于中國式現代化,大運河沿線城市應該率先推動,發揮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現代化的支撐作用。”
(江蘇新聞廣播/顧倩穎 編輯/高若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