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下午,泰興經濟開發區內,彌漫了一天的霧氣還未完全散去,多名身著黃色隔離工作服、戴著口罩的工作人員正在一號橋地段固廢處置現場緊張忙碌,一旁的塔吊機、挖土機轟隆隆不停運轉;而在長江內側的蘆壩港,3個原本堆積污水廢泥的碩大坑塘已被清理一空,等待進一步生態修復。
這兩處現場,正是生態環境部6月接連公布的兩則問責通報的“主角”。面對問責,泰興市委、市政府痛下決心,打響環保整改殲滅戰,并以此為鑒,系統謀劃,統籌兼顧推進全市高質量發展。
突遇問責,“壓力山大”
泰興市去年連續17屆躋身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榜單。今年前三季度,泰興實現GDP總額749.8億元,增長7%。作為泰興經濟支柱性產業,化工產業今年精細化率超過45%、化工產業關聯度超過65%。
上世紀90年代起,泰興致力于建設以精細化工為產業特色的經濟開發區。到2010年,化工園區初具規模,產業鏈條逐步形成。“去年,我們排名全國化工園區20強第六名。”泰興市委書記張育林說。
發展化工產業,不可避免地會遇到環保問題。2010年以后,泰興工業園區即采取關停中小化工企業、提高入園門檻、加強環保執法等一系列措施,對整個園區環境進行升級。由于環保執法成效突出,2016年5月,泰興市環保局被原國家環境保護部表彰為“鐵腕治污、敢于執法、善于執法”的先進典型。
然而,今年6月11日,生態環境部網站公開發布的一紙關于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的通報,給了泰興“當頭一棒”。
通報指出,2016年7月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時,有群眾舉報濱江污水廠在長江內側蘆壩港違法傾倒數萬噸污泥。 兩年后,問題沒有整改,污泥數量還從2.3萬噸增加到近4萬噸。
9天后,泰興經濟開發區管委會下轄的另一問題又被中央環保督察組通報:第一輪中央環保督察時有群眾舉報,開發區長江岸堤內側填埋了3萬多立方米化工廢料和其他固廢。兩年來這一問題也未整改,給周邊及長江水的環境安全造成嚴重威脅。
面對兩份通報,泰興市委市政府一班人都感到“壓力山大”。
“歷史上形成的污染物處置不到位,確實是泰興存在的一個現實問題。我們不辯解、不逃避,是我們的問題我們主動認領,然后認真把問題處理好、解決好。”11月27日下午,張育林告訴記者,他和市長劉志明還在大會上自我“加冕”為“環保書記”和“環保市長”。
劉志明坦言,“兩項問題的曝光的確反映出我們在處理環保問題上過多地把目光聚焦在處理、防范新增問題上,而忽略了歷史遺留問題也亟需處置的緊迫性。”
立說立行,整改落實
兩大環境問題被問責后,泰興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迅速制定方案,全面科學規范處置——
6月中旬,針對蘆壩港污泥池“水廢混雜、惡臭難聞”現狀,第一時間成立的專家組進行現場勘測、完善污泥處置方案后,最終確定采用壓濾脫水和藥劑原位固化兩種工藝同時實施。
6月16日,在污泥處置現場,4臺污泥處置壓濾脫水設備、1臺固化設備安裝到位。
8月6日,該地塊所有污泥全部轉運至安全規范的暫存場地,累計轉運預處理污泥46017噸,收集廢水約6萬噸。根據泰州市政府第51號會議紀要及轉運污泥應急處置方案專家評審會意見,確定采用電廠焚燒和固廢填埋兩種方式進行應急處置。
11月28日,記者在蘆壩港現場看到,從南向北一字排開的3個數十米見方的污泥池內空空如也,池子周圍拉上警戒線,立起“坑深危險”警示牌。
“目前,我們已規范處置污泥41711噸,還有數千噸預計明年6月處置完成。”濱江污水處理廠新任負責人蔣鴻介紹,對污泥堆放池及周邊土壤,已委托南京環科所根據國家相關標準開展調查、評估及治理修復工作。
第二次通報的泰興經濟開發區一號橋地塊,原為占地約16畝的廢溝塘,周邊企業在此傾倒各種垃圾。2005年起,開發區明確該區域禁止傾倒垃圾,并將該地塊平整為綠化用地。
廢料填埋問題被中央環保督察通報后,當地請南京環科所緊急為其編制應急綜合整治方案和綜合治理方案,而后通過專家評審,將該地塊分為S區、T區兩個區域進行開挖處置。
記者在現場看到,一排8米長的鋼板正被打入步道一側,而另一側釘入地下的鋼板則長達12米。“現在這項工作,目的是加固填埋場旁邊的土層,防止開挖過程中兩側地勢差異過大,引起路面坍塌。”開發區管委會分管環保的副主任白學軍介紹,當前填埋物屬性已鑒別完成,并建成3個規范暫存庫。11月底全面啟動S區下層固廢清挖、篩分、轉運工作,明年4月啟動T區開挖工作,預計明年8月30日前全面完成該區域固廢清理處置,同步開展場地環境調查與風險評估,及時進行生態修復,明年底前完成整改。
舉一反三,綠色發展
兩次遭問責,泰興市委市政府痛定思痛:如何才能既抓好環保,又搞好發展?“在整改過程中,我們發現只有強化系統思維,才能真正做到統籌兼顧推進高質量發展。”張育林說,為此,泰興市專門建立污染排查工作機制、問題整改機制、化工企業入園評價機制和生態長效管理機制。
6月,泰興啟動“鄉鎮園區全面排查,職能部門牽頭排查,重點區域專家排查,群眾反映問題逐一排查”工作機制,展開固廢專項排查行動,共排查出固廢環境隱患點86個,并對所有問題實行清單交辦、領導包案、逐一銷號的整改機制。
產業門檻也在提高。“新的化工項目進入園區,必須要經過管委會初步商議,專家評估以及污水處理廠、危廢處理公司參與的聯合審定。”泰興市委副書記、泰興經濟開發區黨工委書記張坤說。
為實現生態管理常態化長效化,泰興更在體制機制上強化保障:市委率先成立生態辦,69名全市村鎮園區環保專員、233名專職網格員和712名村(居)生態文明委員也已同步到位;在保持財政生態投入持續增加情況下,泰興還創新設立市級生態公益基金,專項用于存量整改。劉志明告訴記者,在能追責的前提下,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一旦遇到歷史遺留的“無主”難題,生態公益基金便派上用場,財政保證每年補足至5000萬元。
生態建設,不遺余力做加法。走在長江生態濕地與綠色廊道虹橋先導段江堤上,眼前一片水清岸綠。“泰興共有長江岸線約24公里,我們規劃將50%的岸線拿出來進行生態修復、還岸于民。”泰興市副市長錢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