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長三角各地一季度工業經濟成績單陸續出爐。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根據公開數據梳理發現,總體看來,一季度長三角地區經濟運行回暖向好,滬蘇浙皖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均保持上升態勢,其中江蘇以5.5%的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領跑長三角。
在備受關注的長三角8座萬億城市中,工業表現也各有亮點。如一季度南通第二產業和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均位居其中首位,上海、寧波、杭州固定資產投資保持較快增長等。但與此同時,包括上海、蘇州、杭州等核心城市工業生產持續承壓,主要指標出現回落。值得關注的一個變化是,在全國城市GDP排名上,今年一季度蘇州經濟總量被成都反超,滑落至第7位。寧波則超越天津,位居全國第11位。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步入二季度,各地全力拼經濟的決心進一步增強。從近期各地陸續部署二季度經濟工作透露出的信號可以看出,各地繼續把抓有效投資放在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持續推動短板產業補鏈、優勢產業延鏈、傳統產業升鏈、新興產業建鏈成為關鍵發力點。
一季度南通規上工業增速居首位
今年一季度,長三角三省一市GDP總量近7萬億元,占全國比重24.49%。具體來看,江蘇全省實現生產總值29401.7億元,同比增長4.7%;浙江全省生產總值18925億元,同比增長4.9%;安徽全省生產總值10936.2億元,同比增長4.8%;上海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536.22億元,同比增長3.0%。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發現,蘇皖浙一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均不低于全國平均增速3%,分別為5.5%、4.2%和3%,同期,上海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下降0.4%,降幅比去年全年收窄0.2個百分點。
在一季度長三角經濟報表中,投資也依然是各地穩增長的重要抓手。滬蘇浙皖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速分別為13.6%、5.0%、9.1%、7.9%,均實現穩步增長。
進一步來看,長三角8座萬億城市中,21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發現,一季度,南通第二產業和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均位居其中首位。此外,上海、寧波、杭州固定資產投資保持了較快增長,尤其上海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3.6%,實現兩位數增長,其中工業投資增長14.0%,比去年全年提高13.4個百分點。
但與此同時也要看到,上海、蘇州、杭州等核心城市工業生產持續承壓,一季度,上海第二產業增加值2337.10億元,同比下降0.9%;蘇州2287.47億元,下降0.7%;杭州市1268億元,下降1.5%。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梳理發現,盡管一季度長三角內各城市的GDP排名與去年同比無變動,但放眼全國,今年一季度蘇州經濟總量被成都反超,滑落到第7位,寧波則超越天津,位居全國第11位。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此次寧波的進位,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工業實力的強勁增長。一季度,寧波第二產業增加值1677.4億元,同比增長3.3%。在二產增加值上,高出天津445億元,助力寧波在經濟總量上實現超越。
此外,今年一季度,蘇州GDP為5186.64億元,同比增長1.9%,相較去年全年增速下滑0.2個百分點。進一步看細分數據,蘇州規上工業增加值下降2.7%,出口額下降10.7%。蘇州作為典型的外向型經濟城市受外部沖擊明顯,工業和外貿雙雙負增長,使得一季度蘇州經濟稍顯落后。
值得注意的是,尤其是進入3月以來,長三角各地工業經濟回升勢頭明顯。以上海為例,3月份,上海工業用電量當月同比增長5.8%,增速較2月份提高0.2個百分點,工業發展加速回暖。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總的看來,隨著疫情防控平穩轉段,政策效應持續釋放,長三角地區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在逐步增強,企穩回升勢頭有所鞏固 ,但壓力因素依然存在,各城市經濟回升基礎仍需進一步加固。
新能源產業成為重要增長點
面對當前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新產業、新經濟已經成為支撐長三角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其中新能源產業無疑是長三角一季度工業報表中最亮眼的成績之一。
數據顯示,一季度,上海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3992.3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43.5%,比重同比提高2.7個百分點。其中,新能源產值增長50.1%,新能源汽車產值增長42.4%,高端裝備產值增長15.1%。
在浙江,一季度新能源產業增加值達33%,拉動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3個百分點。在安徽和江蘇,新能源汽車產銷增勢迅猛,1-3月,安徽新能源汽車增長39.7%。江蘇新能源汽車上牌量13.49萬輛,同比增長35.36%,市場滲透率27.07%。
聚焦到城市來看,當前常州正將建設“新能源之都”作為沖刺萬億城市,乃至打造長三角產業中軸的重要路徑。此外,無錫也瞄準了打造“新能源裝備之都”的目標,合肥也提出在“十四五”期間培育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近年來,以新能源汽車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展現出良好的增長勢頭,已經成為工業經濟、GDP增長的重要新動能。當前,長三角已經形成以上海為總部、在蘇浙皖設制造基地的聯動模式,在長三角一體化背景下,各地要抓住長三角城市群區域發展協調機遇,搶抓新能源產業機遇,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產業發展格局和區域經濟格局。
此外,發展新興產業是構建城市發展新格局的重要路徑之一,長三角各城市應立足于自身的要素稟賦和條件,不斷強鏈補鏈優鏈,進一步聚焦和搶占新興產業細分賽道,塑造經濟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21世紀經濟研究院注意到,近期,長三角多地密集召開一季度經濟運行分析調度會議,安排部署二季度經濟工作,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如江蘇提出,要聚焦優勢產業、新興產業精準施策,高標準建設好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深入實施“智改數轉”行動計劃。
安徽則強調,要加快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一手抓傳統優勢產業改造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要著力抓投資促消費,積極擴大有效投資,搶抓項目建設黃金期,推動項目早開工快建設搶進度,形成更多實物工作量。
梳理可見,浙江、上海與江蘇都提出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以上,安徽更是定下了全年6.5%的增速目標。對比來看,長三角三省一市一季度經濟實現穩步開局,但距離增速目標仍有距離,二季度是承上啟下為充分激發經濟發展新動能、全面實現年度經濟目標打基礎的關鍵期,如何結合自身優勢,持續挖掘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實現“穩”與“進”,是各地面臨的重要發展命題。
21世紀經濟研究院認為,在國民經濟企穩回升的背景下,長三角各地一方面應強化政策支撐,積極釋放穩投資各項接續政策,確保政策的穩步持續顯效。另一方面,要強化要素資源保障,將二季度部署的各類重大項目源源不斷形成新發展新動能,抓好這一季度關鍵窗口期,為全年經濟的全面向好進一步打下基礎。
(文章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