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瞧!這小龍蝦的個頭真大啊,足足有一兩多……”日前,揚州市廣陵區頭橋鎮慶豐村一稻三蝦示范基地一處蝦塘塘口邊,在10多位省、市小龍蝦產業技術體系相關測評專家的見證下,一位身著防水衣的小龍蝦養殖戶,站在水中推著小船起網收蝦。這一只只肥碩的小龍蝦,是利用黑水虻創新研發的綠色環保小龍蝦發酵飼料養殖的。
這28畝地里,首批吃上“生態套餐”長大的“稻前蝦”喜獲豐收,表現出產量高、個頭大、品質好的特點。該農業科技推廣項目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葉小梅團隊和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張家宏團隊科研人員聯合承擔,是江蘇省農業科技自主創新資金項目。今年,揚州將有100多畝稻漁綜合種養試驗示范基地推廣這項“綠色低碳”循環農業模式。
省市兩級農業專家助力揚州“稻漁綜合種養”生態循環農業。
據悉,由江蘇省農業科學院、江蘇里下河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共同研發的小龍蝦專用高蛋白營養——“生態套餐”養殖技術,主要利用黑水虻的食腐特性,通過昆蟲過腹消解方式,將有機廢棄物轉化為資源化的昆蟲蛋白(用于動物飼料)和生態有機肥(用于生態種植),實現了自然資源的循環利用和生物多樣性農產品的產出,達到“有機廢棄物——環境友好型投入品——綠色農漁產品”循環發展的新模式。這種模式既可高效無害化處理畜禽糞便等廢棄物,為生態農業提供優良的土壤改良劑,更為水產養殖業提供了高營養的昆蟲蛋白飼料——“生態套餐”。
近年來,為促進全省小龍蝦產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張家宏團隊在全國率先首創“春提早+秋延后”的“一稻三蝦”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模式。“一稻三蝦”讓稻田畝均效益比單純種糧食提高5至8倍。
看著村民捕撈上的小龍蝦,葉小梅研究員表示,省、市兩支科研團隊聯手,成功研發出養殖小龍蝦“生態套餐”技術,不僅有利于穩定糧食產量、改善稻田土質,而且有利于提高農業效益、增加農民收入。
(來源:揚州發布)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