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我們準備從凍結的被執行人公司賬戶上扣劃這筆錢時,該公司負責人主動來到法院,履行了30萬元賠償款。”5月18日,銀川市西夏區法院執行局副局長楊曉輝介紹,該院近日辦理一起勞動爭議案,雙方達成調解協議,約定被執行人向申請執行人賠付34萬元,但被執行人只賠了4萬元,剩余30萬元未付。該院凍結被執行人公司賬戶,被執行人公司正常運轉受到影響,及時履行了義務。
執行工作是實現公平正義的“最后一公里”。2020年,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制定實施《執行指揮中心實體化運行辦法》,依托執行指揮管理平臺40個功能模塊,實行專人分塊負責制,專人(AB崗)值守指揮中心大屏,通過與執行辦案系統、執行公開系統、應急調度系統聯通融合,建立管理指揮協調、保障服務辦案、幫助決策分析、應急調度處置等“六大運行機制”,初步實現全區三級法院執行工作統一管理、統一指揮、統一協調。
實現3815家商業銀行網絡查詢
(資料圖片)
執行案件流程信息管理系統嵌入網絡司法查控、失信聯合懲戒、網絡司法拍賣、執行信息公開等功能,方便法官辦案。
“謝謝法官,沒想到這么快就收到了1.3萬元欠款。”5月16日,蘭女士向涇源縣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后,1.3萬元很快到賬。
申請執行人蘭女士與被執行人于某談戀愛期間,于某使用其信用卡套現進行資金周轉,但未及時、足額償還套現的1.3萬元。為了避免逾期還款影響信用額度,蘭女士償還信用卡1.3萬元,并向法院起訴請求判被告于某支付其代還的1.3萬元。今年1月13日,涇源縣法院審理中,于某承諾于5月10日前一次性向蘭女士支付1.3萬元。然而于某并未履行,蘭女士遂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信息化帶來的司法公開倒逼著司法公正。過去,由于信息化建設的滯后,執行法官要一家一家銀行跑,一個賬戶一個賬戶查,剛得到線索跑到銀行,對方已經在網上把錢轉走了。
“現在到法院申請強制執行,通過網絡查控,被執行人的賬戶余額一目了然。”楊曉輝說。
在執行案件流程信息管理系統的網絡司法查控功能中,通過“總對總”網絡執行查控,實現了3815家商業銀行的網絡查詢功能,人民銀行的人民幣結算賬戶信息、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的企業工商登記信息、公安部的車輛信息、國家身份證查詢中心和組織機構代碼中心的個人身份和企業代碼等信息、全國28個省市地區不動產登記信息的查詢功能,以及證監會證券、股票信息的查詢和凍結功能。通過“點對點”網絡執行查控,實現了寧夏轄區全部35家商業銀行(包括村鎮銀行)的存款及金融理財產品查詢、凍結和扣劃功能,與民政部門婚姻狀況、社會組織信息、土地房產部門全區不動產信息的網絡查詢。網絡查控足不出戶,在解決“被執行財產難尋”問題上取得實質突破,提高了查控效率,提升了執行質效。據統計,有近三分之一的執結案件是通過網絡查控實現的。
失信者“一處失信,處處受限”
“法官,我想和申請執行人協商還款。”今年2月,“失蹤”4年多的被執行人劉某聯系賀蘭縣法院執行法官,主動要求履行還款義務。
2019年,劉某因資金周轉向張某借款42萬元后便杳無音信,張某起訴后,賀蘭縣法院判決劉某償還張某42萬余元。案件進入執行程序后,執行法官通過執行查控系統查詢未發現被執行人劉某名下有可供執行財產,在劉某拒不配合執行的情況下,將其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
(下轉02版) (上接01版)
不能讓老百姓贏了官司空歡喜。賀蘭縣法院率先引進的“易判機器人程序”,定期對全院所有未結執行案件進行網絡查控,一旦發現涉案當事人有可供執行財產,立即完成線下查詢、查封、凍結、扣押,并依法予以處置,確保當事人勝訴權益及時實現。
該院利用易判機器人“分段+集約+技術”的自動操作持續查人找物,并采取限制高消費、凍結銀行賬戶等措施。對劉某發布執行懸賞公告,發動社會力量,窮盡執行措施,迫使其履行還款義務。最終,劉某在多重壓力下終于露面,表示為了以后能正常生活,愿意盡快分期還款。
全區法院堅持科技助力執行,實現執行指揮中心實體化運行和網絡查控系統全覆蓋,升級“一案一賬戶”系統,開通二維碼繳款功能,電子查封、直播拍賣、在線看房、“法拍貸”等手段成為智慧執行“新利器”。在執行案件流程信息管理系統的失信聯合懲戒功能中,自治區高院通過參與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努力推進執行聯動和失信懲戒兩個體系工作舉措,定期向自治區信用信息共享平臺推送失信被執行人名單信息,推動聯動單位將失信信息嵌入各自工作平臺,加大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公布力度,讓失信被執行人“一處失信,處處受限”。
依法打擊逃避、抗拒、規避執行行為,對符合信用懲戒條件的被執行人,依法全部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實行限制出境、限制高消費、罰款、拘留等措施;對規避執行、逃避執行、抗拒執行等情節嚴重,涉嫌拒執犯罪的被執行人,移送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對符合自訴立案條件的,依法立案查處。同時建立信用承諾和信用修復機制,及時為配合執行的當事人修復信用,懲戒、激勵“雙管齊下”,樹立誠實信用價值鮮明導向,司法公信力在最大限度兌現當事人勝訴權益的不懈努力中穩步提升。
共織“執行網”破解“執行難”
“你好,我院一起強制執行案件的申請執行人反映,被執行人方某有一輛車在貴院轄區,需要貴院協助執行……”今年5月初,西夏區法院執行局指揮中心執行指揮管理平臺收到浙江省淳安縣法院發起的一起事項委托,該院執行法官立即前往車輛停放地找到車輛進行扣押,并將信息反饋給對方法院。5月17日,被執行人還清欠款后,車輛被依法解除扣押措施。
執行指揮管理平臺是全區法院執行工作的綜合管理平臺,與執行案件流程信息管理系統數據對接,是實現“三統一”執行管理的新模式,其中的執行委托實現了對執行案件的某個事項進行省內、省外委托和受托,使跨省、跨區辦理更加方便快捷。
今年3月,北京市海淀區法院審結一起民間借貸糾紛案件,因被告躲避還款,原告申請強制執行。經查,被執行人馬某某在涇源縣有一處房產,海淀區法院通過委托管理平臺,委托涇源縣法院進行查詢并查封,涇源縣法院當天即對該房產進行了查封。2022年至今,涇源縣法院通過“總對總”查詢系統,查詢、凍結、劃撥被執行人銀行、網絡銀行、股票、不動產、車輛等財產信息6000余次,執結案件占結案總數的12.7%。
隨著科技賦能,“全國法院一盤棋”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
目前,寧夏在全國率先實現該系統在全區三級法院全覆蓋,同時,在全國高院中第一家完成歷史執行案件數據遷移工作,各項數據質量均位于全國前列。2020年1月至2023年5月,全區法院辦理執行案件29.8萬件,執行到位555.79億元,執行到位率排名全國第13位。判處拒不執行裁定罪25人,公布失信名單11.6萬條,限制高消費20.4萬條,發布執行懸賞公告4034條,司法拘留2338人。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