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一片銀杏葉,蘇州人設計層出不窮的深體驗活動,拓展銀杏經濟發展鏈條,推動城市旅游業發展——
小小銀杏葉迸發文旅“新動能”
【資料圖】
□蘇報記者 嚴松 陳兆帥
黃葉飄舞,大地鋪金,隨著天氣逐漸轉涼,蘇城銀杏樹的葉子漸漸變黃,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穿上金黃色的“新衣”。近日,蘇州市相關部門公布24處落葉景觀道路名單,12月20日前,這些路段都將實行“落葉不掃”,其中包括道前街、桐涇路等多條銀杏落葉景觀道路。
銀杏樹,是蘇州市最常見的行道樹之一,妝點了古城的深秋初冬。近幾年來,小小一片銀杏葉,開始迸發出新動能——相關部門舉辦銀杏主題活動,串聯文化資源,為銀杏附上特有的文化價值,吸引人流進入古城;網紅店鋪、非遺技藝傳承人也將目光聚焦銀杏,創新發展出特色美食、作品;更有年輕創業者,在一片銀杏葉上做足文章,在古城找到新的銀杏經濟發展模式……“蘇州人將精致生活刻在骨子里,盡管是一片小小的銀杏葉,也能在古城‘遍地開花’,帶動商業創新,推動旅游產業發展,在蘇州這片水域中,泛起層層漣漪。”吳文化學者、民俗專家柯繼承說。
蘇城披上金黃“外衣”
各類主題活動實現“美美與共”
每年的深秋季節是道前街的高光時刻,金黃色的銀杏葉在這里鋪就了一條金黃大道,吸引了無數市民來此拍照打卡。這個一年一度的盛景,讓道前街當之無愧地列于蘇州市最美景觀道榜單首位。“2010年起,蘇州市在秋冬季推行部分道路保留落葉景觀試點,道前街就是第一批。”市民李先生住在道前街附近,他告訴記者,十幾年來,深秋初冬來道前街拍照打卡,已經成為蘇州人的共識。
近日,記者來到道前街,9點不到,道前街南側的臺階上駐足拍照的行人已經多了起來。巨大銀杏形象的異形拱門、四周貼滿銀杏葉的懸掛畫框、銀杏手繪露營椅……各種“秋日銀杏限定場景”吸引路人停下腳步。這些銀杏主題裝置,來源于姑蘇區滄浪街道舉辦的第三屆“銀杏樹下最江南 炫彩滄浪美道前”銀杏長廊文化節。
在銀杏營造的“美學”上再做文章,這幾年來,姑蘇區滄浪街道、雙塔街道立足于轄區內的銀杏景觀,舉辦一系列主題活動。例如雙塔街道連續5年在定慧寺內開展銀杏文化節,以銀杏為鏈接,將轄區內的文化資源串聯起來,推動了轄區旅游業的發展。在此期間,在校大學生以銀杏為“端口”,推廣“社區花園”概念,利用城市的零碎空間,讓居民一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全齡友好的公共綠色空間。
“以觀賞性景觀為主,也可以提供可食性的蔬果,也可以舉辦多種多樣的社區活動,增加社區的歸屬感、凝聚力,以及社區韌性。同時也是家門口的自然基地,豐富生態多樣性,修復城市環境。”雙塔街道定慧寺巷社區黨委書記葉蕓說。
做亮銀杏葉“IP”形象
深度“創新”為城市旅游“賦能”
美,是銀杏葉給人的第一印象,這兩年來,美麗的銀杏葉也成為商業經營中的創意元素,受到熱捧。近日,記者在道前街、定慧寺巷等街巷走訪時發現,銀杏樹區域周邊,正被各色各樣的“銀杏”創意產品覆蓋。
緋咖啡坐落于道前街與人民路交叉口,是一間門面不大但調性十足的網紅咖啡店,近日,新款銀杏咖啡成為店內的爆款,很多年輕人手持銀杏咖啡打卡十全街,已經成為秋日標配。在金獅河沿的秋葵咖啡店內,充滿創意的銀杏花環可供顧客DIY,也人氣十足。店主李女士表示:“銀杏顏值高、易出片,通過這樣的DIY創造,希望將季節限定的銀杏留住,也是為了給顧客更好的消費體驗。”
在古城內幾處銀杏大道走走,不難發現,很多網紅店鋪的負責人都認為,傳統的走馬觀花、拍照留念的銀杏觀光體驗方式,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心理需求。他們結合銀杏文化拓展銀杏的體驗鏈條,設計一系列體驗活動,包括賞銀杏葉、摘銀杏果、喝銀杏茶、品銀杏餐、住銀杏屋、吟銀杏詩等形式,讓市民、游客在深體驗中感受銀杏的文化內涵,例如位于道前街上的蘇州市會議中心集團有限公司便以銀杏為主題,推出限量版銀杏糕點,收獲一批粉絲。
繼承對“美好”的極致追求
一片銀杏葉反映蘇式生活
銀杏的妙用與創用,蘇州人向來擅長。蘇州自古多銀杏,據資料記載,蘇州種植銀杏樹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現存的500年以上的古銀杏樹就有100多株,是蘇州園林和寺廟中最常見的樹種,一般栽作秋色樹或菩提樹,有借景、借意之用。植物學家王金虎介紹,銀杏高大挺拔,長壽蒼勁,葉形優雅,葉色明凈,秋季金黃,儒、道、佛三家都推崇喜愛,并被賦予多種文化象征,譬如佛教圣樹、孔子問禮之類。“銀杏樹齡越久越蒼勁,但不像香樟樹冠廣闊開展。站在銀杏樹下,蒼勁而挺拔之感會把人的視線引向上。”柯繼承說。
一片小小的銀杏葉,于蘇州和蘇州人而言,不僅僅只是一片秋天的葉子,更是成為精致生活的載體,并發展出源源不斷的衍生物。這份對于美好事物的追尋與再創造,自古以來就從未停歇。
柯繼承表示,蘇州人的精致是骨子里,不單單在于追求物質精致,更在于善于將生活中的“美好”深度利用,例如將白果入藥、入菜、入甜品,將銀杏葉與傳統非遺手工藝結合,創作出特色畫作等。
標簽: 蘇報觀察 小小銀杏葉迸發文旅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