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間四月天,谷雨時節,萬象更新,對于農民們來說,正是播種希望的關鍵時候。連日來,海門各農業生產基地搶抓晴好天氣,拉開了“水上春耕”的序幕。
(相關資料圖)
蔬菜水上漂,無土也生金
“先用清水將青菜根系處沖洗一遍,再把根須梳理一下,注意將它的枯老根、腐爛根都剪除……”在海門區常樂鎮“樂番天”種植項目區水培蔬菜基地,基地負責人劉志文指導工人進行水培青菜移苗工作。
綠油油的青菜苗被放在了離地1米高的塑料苗床上,每個苗床都連通著一個管道,管槽輸送的營養液一刻不停地在苗床上潺潺流動。雖然沒有土壤,青菜的根須被直接浸泡在營養液中,干凈清爽。
“這種立體水培種植模式,利用智能化循環系統,能源源不斷地供應蔬菜養分,既生態環保,又節約成本。”劉志文介紹,相比傳統的種植模式,水培種植模式省略了翻地、整地、施底肥等環節,可實現全天候不間斷播種移栽和收獲,每年可種植12茬,產量明顯優于土培種植。
“我們的水培蔬菜是在室內進行種植的,周邊種植環境和種植水源干凈衛生,無雜草及病蟲害,因此不需要使用農藥和化肥,這使得我們今年的水培青菜早早被外面的公司預訂一空。”劉志文高興地說。
近年來,海門圍繞提高蔬菜質量效益為目標,“綠色、優質、高產、高效”為軸線,建成了百卡弗、樂番天、強盛三個水培蔬菜科技示范基地,主要種植生菜、青菜、苦苣、韭菜等蔬菜,種植面積近100畝,應用水肥運籌智能化、環境調控自動化、病蟲害防控綠色化等技術實現生產效益高效化,進一步激發現代農業增產增效潛能。
稻蝦共生長,一田雙豐收
走進海門港新區軋西村稻蝦谷基地,一排排整齊劃一的農田映入眼簾,邊上一汪汪池塘泛著綠波,十幾名工人正把剛引進的2500斤龍蝦投入塘內。
“你看我們的蝦苗長得多好,這些都是從盱眙進的貨,等到五月份就可以上市了。”一談起龍蝦養殖,軋西村黨總支書記黃袁龍滔滔不絕。軋西村位于海門港新區西南部,轄區耕地面積2873畝。“我們村以前主要以稻麥輪作為主,村集體經濟收入比較單一。”黃袁龍介紹,2022年他經過調研發現,小龍蝦市場整體需求量很大,且稻蝦基地的養殖模式在海門也沒有成熟。在洞察到這個商機后,黃袁龍隨即前往盱眙農校創業學院對龍蝦養殖進行了系統學習。
去年4月,軋西村通過土地流轉劃定了100畝土地作稻蝦輪作試驗,探索農民增收致富新路徑。基地在保證每年一季糧食作物種植的基礎上,上半年養龍蝦,到六月龍蝦養殖完成后,就把蝦塘里的水排出去,進行晚稻種植。
在黃袁龍看來,“稻蝦共生”不僅不會影響糧食生產,反而對糧食生產有利。稻子收割后,剩下的稻草在水里腐爛發酵,可為小龍蝦提供飼料。而小龍蝦排出的糞便,又能為此后種植水稻提供肥料。通過稻蝦輪作,可以實現“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穩糧增效,糧漁雙贏”的綜合效應。“去年我們僅一茬小龍蝦收入就有40多萬元,今年我們準備養兩茬蝦苗,預計今年純收入能超80萬元。”黃袁龍自信滿滿地對記者說。
激活一方水,魚苗繁育忙
4月21日一早,在包場鎮國營水產養殖場,基地負責人俞明像往常一樣,早早來到魚塘測量水中氧氣含量,察看魚苗進食、探頭等動態……這是他一年四季每天早上的必修課。
上午8點半,俞明到鯽魚苗池開始投放飼料。“這是我們從江南引進的中科三號鯽魚苗,再過十多天,第一批苗就要開始正式售賣了。”俞明介紹,基地目前主要培育白鰱、草魚、鳊魚、烏青、黃鰱等品種魚苗,目前是啟海地區最大的魚苗繁育基地。“我們的魚苗很受市場青睞,養殖戶都搶著訂購,一點不愁賣。”俞明笑著說。
進入4月,是魚苗培育的關鍵期,受近期晝夜溫差大、天氣變化頻繁、真菌細菌感染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如何確保春季魚苗順利成活,是“水上春耕”的關鍵。最近,俞明加大了魚苗供氧量和飼料量,以增強魚苗的抵抗力。“目前,我們魚苗飼料就只有豆漿,一天兩頓,多的時候一天要消耗掉300多斤黃豆,這使得我們魚苗的品質得到保證。”俞明介紹,今年基地計劃培育各類魚苗1300萬尾,預計能有20多萬元的純收入。
海門境內水系發達,水資源豐富,全區現擁有水產養殖面積約5.4萬畝。近年來,海門大力發展生態漁業,產業結構有了很大調整,河蟹、青蝦、小龍蝦和羅氏沼蝦等已成為海門水產養殖特色品種;以羅氏沼蝦為主的池塘混套養、大規格河蟹養殖也成為海門漁業生產的新亮點。
(來源:海門區融媒體中心 編輯/俞思瓊)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