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在人文關懷氣息濃濃的教室里學習玩耍。 錢宏斌攝
6月1日,泰州姜堰區家有兒女托育園內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100多名嬰幼兒(學齡前幼兒)在老師、家長陪護下,開心地舉辦跳蚤市場,義賣自帶的玩具和書籍,所得400多元善款捐給了姜堰區紅十字會。
“學齡前幼兒慢慢與父母分離,認識到自己是一個獨立個體,開始產生較強的物主意識。這個時期,我們舉辦義賣活動,不僅強化了幼兒的物主意識,也培養了樂于分享的行為。”家有兒女托育園園長周莉華說。
(資料圖)
走進家有兒女托育園,仿佛置身美麗的童話世界。這里環境優雅,親子閱讀區、音樂小屋、個性化衛生間、觸摸墻、保健室、友善之家……處處洋溢著人文關懷的氣息。
“這處裝扮溫馨的角落是我們園的特色。”周莉華指著一間漂亮小屋說,這是為剛入園的孩子緩解緊張情緒的適應屋。小屋外罩著柔軟的白紗,室內點綴著淡黃色的地毯,還有粉色小帳篷、綠色的藤蔓等飾物。“剛來的孩子,不一定要立即進到教室里。孩子們可以在園內任何地方找到自己的興趣點,并以此為起點,慢慢喜愛上托育園。”
據介紹,家有兒女托育園創辦于2015年,園內招收18個月到36個月年齡的孩子。目前園區內有24名教職員工、102個孩子,分為五個班,采取混齡班模式。
“小魚跑哪里去了?”“原來小魚跑到這里了。”在繪本區,麗麗老師正帶著幾個孩子讀書。這里的書架上擺放著各種漂亮的書籍,《勇氣》《泡泡魚迷路》《大腳丫跳芭蕾》等滿足不同年齡段孩子的需求。園內各個教室門縫處都做了厚厚的軟包,每一處細節都保障孩子們不受傷害。
在托育園的一角,兩輛橙色小車引起記者的注意。這車是用來做什么的?“托育課程中有不少自然教育的內容。”周莉華介紹,托育園附近就是姜堰羅塘公園,老師們有時會推著小車帶孩子們去公園上課,讓孩子感受和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孩子進了托育園,我們全家就‘解放’了!”家住姜堰城區的居民徐奶奶說,“孫子小,當時才26個月,請保姆怕帶不好,上幼兒園年齡又夠不到,兒子媳婦上班都不安心。”去年5月,聽說家有兒女托育園不錯,徐奶奶抱著試試看的心理送孩子過來,僅三天時間,孩子就合了群,不戀家了,且作息有了習慣。孩子回到家,吃飯、脫穿衣服、上廁所,都獨立自主,更值得一提的是,孩子語言表達能力明顯進步,在家還不時冒出些精彩詞句。“說句真心話,托育園真正為年輕父母減壓松綁,也讓爺爺奶奶們有了更多自由時間!”徐奶奶說。
在姜堰區,像家有兒女這樣的托育機構并不是個例。“全區有托育機構39家,其中,純托育機構30家,托幼一體化機構9家,目前在托人數1530多人。”姜堰區衛健委主任王梅說,2019年以來,該區將托育服務作為民生大事擺上重要位置,錨定3歲以下嬰幼兒托育服務,聚焦關鍵痛點,打出系列“組合拳”,在全市率先出臺《姜堰區嬰幼兒照護服務聯席會議制度》《姜堰區托育機構設置和管理暫行辦法(試行)》《姜堰區普惠托育政策支持清單》等,實行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創新“家園共建、社企聯動、普惠引領、多元發展”模式。
該區每年將普惠托育機構建設納入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健全政策支持保障機制,明確土地供給、財政預算、降費減稅、健康保障、人才培養等具體政策,優先發展普惠性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調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2021年,該區又出臺政策,對在區衛健委備案成功的機構實施水、電、氣享受民用價格優惠;獲評市級以上普惠托育機構的,通過以獎代補方式給予5萬元建設運行補貼;全區所有從事托育服務的機構均實施主要稅費減免,同時推動發放一次性紓困補貼和托育消費券;為全區機構從業人員免費開展業務培訓。
讓家長省心,讓機構動心,讓社會放心,姜堰區的托育機構費用月平均不超過2000元,且托育時間靈活,大致時間是上午9:00到下午4:30,具體情況家長還可以和托育機構溝通。
目前,姜堰已創成省級普惠托育機構2家、省級示范性托育機構2家、市級普惠托育機構4家。2021年,該區普惠托育機構建設被中央黨史學教辦列為為民辦實事典型案例。
(來源:泰州日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