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一頭連著社區居民,一頭連著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便民生活圈成為城市的“毛細血管”,也承載著社區里最樸實的溫情瞬間。在南京市鼓樓區小市街道東井亭社區,幾座由閑置核酸檢測亭改建而成的便民服務亭不僅方便了周邊居民生活,更成為承載社區互助理念的精神家園。
“我這個鞋跟它老是在晃動,能不能把它固定???”“能修,以前它已經被固定好了,再加固一下,很簡單......”
下午三點半,家住附近的董阿姨正在東井亭路市場上買菜,但腳下的鞋子卻掉了鞋跟。她急忙來到社區便民服務亭中老街坊李玉寶的修鞋攤求助,只見這位老師傅熟練地拿起錐子和膠水,穿針引線間,李師傅就幫助董阿姨修好了鞋。董阿姨:“我們之間認識好幾年了,每次來的話,他不管是在室外還是在室內,都是很熱情的,又比較實惠?!?/p>
攤位雖小,但生意著實不錯,時不時有街坊鄰居將鞋子送過來維修。這些鞋子中,既有傳統的皮鞋布鞋,還有各類潮流的球鞋,在李師傅的巧手之下,鞋子的問題都迎刃而解。修鞋之余,街坊們也會到李師傅門口聊聊家長里短,不知不覺,修鞋店成了大家的“聊天室”。“我在這邊修了三十多年鞋了,很多鄰居都處成了好朋友,他們沒事就來我這里坐著聊天,我們一起聊聊晚年生活?!?/p>
吹著電風扇,不被陽光曬。李師傅告訴記者,自從搬進便民服務亭以來,即使外面刮風下雨也不影響干活,工具還可以放在亭子里,平時來這邊修鞋的顧客也更多了。“亭子就在以前擺攤的老地方,社區考慮到我們風吹日曬的很辛苦,給我們安排了一個刮風下雨都很安全的地方,天熱了也可以吹吹風扇,環境比以前舒服多了。”李師傅說。
東井亭路周邊是原南京無線電廠的住宅區,在改造亭子的時候,街道決定突出小巷故事和工業記憶兩大主題。從廠區大門到奠基銘石,從工廠車間到電話、收音機等下線產品,一張張老照片張貼在亭子外,讓居民們回憶起年輕時的奮斗歲月。小市街道東井亭社區黨委書記 盧文清:“我們找了當時廠里一位宣傳干事,用他們以前經歷過的、所有的職工一起奮斗的場景,把它有機地融入到城市發展進程當中。居民有剛需,經營戶也有需求,這兩個亭子建在了大家想要的地方,也符合小攤主的經營需求?!?/p>
便民服務亭不僅承載著舊日回憶,更為熱愛生活的人撐起一片未來。經營戶李海霞是一名裁縫,多年來,她和丈夫在小區里人多的地方擺裁縫攤謀生活。雖然生活不算富裕,可兩人依舊熱心投身志愿服務。李海霞:“疫情期間組織核酸檢測我每次都做志愿者,社區有什么事想到我、需要我,力所能及的我一定支持?!?/p>
據了解,小市街道堅持黨建引領基層治理,構建全方位基層黨組織服務體系,凝聚最廣泛的紅色力量,讓基層治理持續充盈溫度。今年初,小市街道發布“小實市”新時代文明實踐品牌,以“辦好小實事、理好小市事”為理念,從居民群眾普遍關注的“關鍵小事”入手,用小實事推進微幸福服務大民生。
這次“小實市”便民服務亭打造好之后,盧文清第一時間想到了李海霞夫婦,倆人也就有了十幾個平方米的空間,不用再為刮風下雨發愁了。像這樣的互助故事,在社區里并不少見。盧文清:“這樣的攤位我們都是免費提供的,我們社區每周都會召開對應居民各種訴求的志愿服務活動,那么他們也會無償地參加我們的活動,讓我們整個東井亭社區的居民滿意度更高?!?/p>
(江蘇新聞廣播/索浩陽 通訊員/劉陽 編輯/蔣婕)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