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5點,位于銅山區張集鎮的申通快遞徐州轉運中心內,16條自動分揀線平穩運行,一件件快遞在傳送帶上“奔馳”;上午8點,京東快遞新城區營業部,20余名快遞小哥完成了分揀裝運,準備開啟一天的奔波;卸貨、登記、入庫……上午9點,徐州經開區東賀花園A區的“兔喜生活+”快遞超市內,趙猛和妻子已忙活起來。
(資料圖片)
轉運中心車來車往、快遞小哥穿梭在大街小巷、驛站取件的居民絡繹不絕……截至5月31日,今年徐州市快遞業務量已達3億件,比2019年達到3億件提前了32天,比2022年提前了44天。
郵政快遞業連接千行百業,貫穿生產消費和流通。件量逐年增長的背后,是什么因素支撐了快遞業的迅猛發展?對徐州產業發展和城市建設將帶來哪些積極影響?催生出怎樣的新業態新模式?
第一站
分撥中心——上演“快精簡”三部曲
6月11日,天剛蒙蒙亮,第一批運輸車已經到達申通快遞徐州轉運中心,十幾輛長17.5米、載重30噸,來自全國各地的“大家伙”一字排開,車尾對準倉口。
“滴!”綠燈亮起,凌晨5點進港庫的自動分揀機準時開始工作。操作工人忙著上前卸車,將快件搬運到傳送帶上,整個轉運中心燈火通明,只有機器發出“呲呲”的聲響。
“進港庫的分揀設備全都是去年剛剛升級的,總投資3000萬元。”申通徐州轉運中心負責人楊濟會告訴記者,進港庫對面的出港庫目前正在改造,預計今年9月完成升級。
申通快遞徐州轉運中心占地10萬平方米左右,分揀快件輻射整個淮海經濟區,每天進港量達45萬票,出港量達30萬票,面對如此巨大的件量,“快”和“精”皆是重中之重。
在轉運中心進港庫2樓的操作間里,外形如同雙層火車一樣的環形交叉帶分揀機正在高速而精確地運轉著。
大的、小的、厚重的、輕薄的……一件件包裹在經過龍門架,被拍照掃碼和自動稱重之后,又被一條動力裝置傳送到交叉帶分揀滾輪上,不偏不倚落入下料格口的環保編織袋內,準確找到自己的“歸宿”。
整個過程十分流暢,數字化轉型實現資源線上線下聯動。接下來它們會被打包裝車發往全市各個營業點,再由客戶選擇自提或送貨上門。
“在分揀環節中,為了避免漏件、丟件,我們還安排了人工作業區,負責分揀異形、超薄的快件。分撥中心的各個角落都安裝了攝像頭,共計4000多個,可以保證作業區無死角全覆蓋。”
申通快遞徐州運轉中心內,工作人員進行快遞分揀。
楊濟會在快遞行業摸爬滾打10年了,越來越感慨徐州快遞市場變化之大。“10年前轉運中心都是靠人工分揀,效率慢且容易出錯,如今精細化管理可以化繁為簡,節省20%的人力成本。”
“快精簡”三部曲完成后,距離快遞到手不會超過12小時。轉運中心“肩上”擔著進港和出港的雙重責任,是觀察快遞業發展的重要窗口。
徐州市郵政管理局業務處處長張飛表示,全市主要快遞品牌建有市級轉運中心11個,分布在北區、東區、東南片區,近年來不斷提質擴容,以匹配徐州快件量增長。
今年以來,位于泉山區的中通快遞淮海經濟區區域總部項目正式啟用,京東物流集團與賈汪區人民政府也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作為淮海經濟區中心城市,發展壯大樞紐經濟,徐州正向著既定目標不斷邁進。
第二站
攬收供給端——嵌入供應鏈深度融合
“又來一批件,做好登記!”6月12日,正值“618”活動期間,在沙集鎮的順豐快運集散點,作業區域內一派忙碌的景象。各個電商發出的快運大件被集中到這里,等待分揀、裝車,并準時發送。
睢寧縣沙集鎮副鎮長曹天馳看著打包好的一箱快件,回憶起“電商+家具”的成長史。
2006年,全縣第一家網店在沙集鎮東風村上線運營,經歷了農民自發開網店、細胞裂變式復制、網銷帶動工業、其它產業元素跟進、激發更多農戶網商創新五個階段,已形成規模龐大、輻射帶動性強的家具產業集群。
2016年以來,淮海公路港一期、二期,臨港物流園區一期、二期、三期陸續投入使用,以產業園為載體實現集約化生產。順豐、德邦、圓通、韻達等快遞相繼入駐,為當地商戶提供采購、發貨等覆蓋產業全鏈條的解決方案,激活整個產業集群。
豐樹淮海供應鏈中心的物流車整裝待發。
快遞作為商業流通必需的基礎設施,在沙集產業發展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電商家具制造的興起同時帶動了當地快遞業務的飛速增長。
隨著12萬平方米的淮海電商公路港大型物流倉儲分撥中心投入使用,貨物倉儲可以直接對接運輸干線,發往全國各地的沙集家具在此集結疏運,日發貨量達3000噸,以物流樞紐帶動產業資源集聚。
兩者通過多年磨合發展,形成了相互促進、深度融合、共贏共生的良性循環。“睢寧縣沙集鎮家具制造項目快遞年收入超4億元,帶動社會就業共3萬余人,寄遞業務帶動制造業產值超120億元。”張飛說。
隨著產業變革和消費升級新趨勢,制造業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對快遞物流的需求愈發突出。“快遞+制造業”“快遞+現代農業”的服務項目不斷涌現。
來到新沂市唐店鎮杜湖村鮮切花基地,多名農戶正忙著采摘、包裝,等待快遞公司的專車來拉貨,將鮮切花運往連云港、鹽城、上海、天津等地。去年該村增建十余畝鮮切花大棚,半年盈利20余萬元,產品暢銷十幾個大城市。
城市競爭的核心是產業之爭, 只有大樞紐才能帶動大產業。徐州地區的快遞企業將資源整合能力發揮到工廠端,越來越多的工廠聚集起來,共同進行原材料采購和發貨,進一步降低各個環節的成本,從而促進產業集群整體升級。
“便捷暢通的交通物流條件,能夠有效降低運輸成本,促進人才、資金、技術等各類生產要素流動、聚集,激發市場活力,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有力支撐。”中國礦業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劉滿芝說。
劉滿芝表示,當前,快遞物流企業預期樂觀,運行恢復向好。徐州可以在工程機械、醫藥健康、電子、生活服務等重點和優勢產業領域、重要供應鏈環節發力,推動融合發展,嵌入快遞物流,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循環暢通,促進產業集群進一步升級。
第三站
快遞網點——洞見消費習慣變遷
“叮咚!叮咚!”6月13日早上9點,京東小哥按響了家住雍景新城二期李德盛家的門鈴,“大爺,您的包裹,麻煩簽收一下。”
泡沫箱里裝著從廣東“打飛的”來徐的新鮮荔枝,距離李大爺在電商平臺下單僅僅過去了一天的時間。
“小孟,下午估計還有我的快遞,辛苦你了啊。”李大爺今年已是80歲高齡,但網上購物卻一點不輸年輕人。家里大大小小的快遞盒拆解后,整齊堆放在儲藏室,足有半米高。
京東快遞員小孟在新城區送了一年快遞,臨近“618”,明顯感受到快件數量出現小高峰,比平時增加了30%左右。
人們的消費習慣逐漸被電商平臺重塑,從徐州快遞員、投遞件的變化可以看出跳躍性改變。
“2017年我剛入職時,新城區只有2名快遞員,現在增加到近30名;快遞運輸車也由UV客換成4.2米長的貨車,再到現在9.6米長的貨車。”京東新城區網點站長孫穩穩指了指站點前的廂式貨車。
這幾年他親眼見證了人們消費習慣的變化:以前一個快遞員一天送40多件,現在一天最多要送七八百件;以前送的大多是衣物和電子產品,現在送貨小到一根頭繩、大到幾箱飲用水,品類五花八門;以前送件集中在中心城區,現在郊區件越來越多……
徐州市郵政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2012年徐州市快遞業務量0.15億件,2022年快遞業務量5.18億件,較2012年增長了 33.5倍。
全員網購的時代,“觸網”已經不分城市或鄉村。徐州農村地區寄遞業務量和快件投遞量也保持快速增長,業務占比逐年提高。
數據顯示,2022年農村地區快遞出港量累計1.16億件,占全市快遞業務出港量的22.4%,較五年前提高了9.4個百分點;快遞投遞量達1.47億件,占全市快遞投遞量的24.7%。
“小快遞”服務“大民生”,一輛掛著“農村物流服務車”標志的新能源貨車緩緩駛進銅山區漢王鎮北望村。
“這貨架該清一清了啊,趕緊通知收件人來取件。”司機張師傅一邊卸貨,一邊對著村級物流服務點的負責人喊話。
以城鄉公交一體化為依托整合資源,全市有序推進“交郵快融合”發展。鎮村公交車攜帶郵件、快件進村,農村小超市納入站點規劃,承接了部分農村物流“走進來”和“走出去”的代收代轉功能。
快遞物流運行向好的基礎不斷鞏固,為穩經濟、擴內需、促消費提供了有力支撐。“以前要去鎮上才能取到快遞,現在村口就能拿到,太方便了,村里只要有智能手機的人都會網上購物。”銅山區北望村村民張立偉說。
第四站
末端驛站——依托快遞開創新業態
“取件成功,您有2件未取包裹。”只要在“高拍儀”下輕輕一掃,立刻顯示已出庫與未出庫的快遞信息。
如今自助式末端快遞驛站在徐州并不罕見,但一些更多元的驛站模式正在鋪設中。
“趙哥,我團購的玉米咋找不到呢?”
“秦老板,上次跟你說整點肉粽賣還真上了啊!”
……
6月13日上午10點,徐州經開區東賀A區“兔喜超市”的老板趙猛與妻子還在整理未入庫的快遞包裹。他們的身邊除了快遞貨架還有日用品貨架、飲料冰柜、水果貨架等。
這里更像是驛站與超市的結合體。“兔喜生活+”快遞超市是中通旗下的快遞末端驛站,他們正在開拓與以往不同的驛站業態——“驛站+新零售”。
徐州經開區東賀A區“兔喜超市”快遞驛站貨架擺放整齊。
“今年3月份這家驛站才正式營業,一半的空間存放快遞,另一半用來經營團購、商超還有打印復印服務。”趙猛提到收入更是難掩喜色,“快遞投遞費可以覆蓋掉房租、水電這些成本,另外團購、零售的收入每月能有7000多元。”
“驛站+”模式具有綜合社區服務性質,驛站“變身”成為一個以快遞末端服務為基礎的新零售基礎設施。
中通快遞兔喜生活徐州地區相關負責人定期對經營者進行指導幫扶。“近兩年我們建立了更加清晰的管理系統,組建了67人的客服團隊。團隊服務范圍不僅覆蓋徐州市區,還包括沭陽、滁州等地,確保周邊地區客戶用得放心用得滿意。”中通快遞徐州公司負責人曹大鵬告訴記者,“提升軟實力已經成為業界共識。”
相較于普通驛站,后者這種復合式的運營方式更受大眾青睞,無論是利潤空間還是可持續發展空間,都更為可觀。
徐州經開區美的時代店的秦老板做“驛站+”接近1年了,月收入超1萬元,嘗到甜頭的他打算擴大經營規模。
“旁邊的店面已經被我租下來了,下一步要把兩間商鋪打通。”秦老板打開微信,兩個團購群接近700人,他每天自己進貨,發布團購信息,顧客有需求也會及時響應。
“昨天剛剛有個顧客說想團些肉粽,今天上午我就把供應商找好了。”秦老板風風火火的性格獲得了不少顧客的信任,小店人氣直接帶動了周邊店鋪的客流量上升。
消費場景線上線下融合,快遞物流連接周邊餐飲店、社區超市、花店、藥店等,帶動社區消費進一步旺盛。
快遞新業態不僅方便了市民的生活,還能夠讓經營者收入形式更多元。記者采訪中發現,市區部分菜鳥驛站也進行了“驛站+”的升級改造,據統計全市共有1000個驛站,未來5年內,將逐漸依托快遞引流建立起全新的經營模式。
劉滿芝建議,徐州發展快遞物流,需要依托和整合區域性產業鏈供應鏈各方面資源,完善規劃布局和營商環境,挖掘市場需求、開拓業務領域、創新商業模式、完善供應鏈服務,提升快遞物流的區域競爭力和影響力。
(來源:徐州日報)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