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景中住,出門畫中游。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進程中,江蘇省淮安市淮安區石塘鎮張興村精心打造的江蘇省農房改善示范項目張興社區,已經成為村民們宜居宜業的幸福源泉。
(資料圖片)
土坯房升級小別墅,環境更美了
提起農房改善,今年68歲的房奎喜臉上洋溢起幸福的笑容。2021年以前,房奎喜還住著90年代蓋的兩間土坯房。現如今,已經住上了167平方米的兩層帶院小樓房。不僅住的環境變好了,日子也越過越紅火。“我現在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每月在村里做一些花木養護、動物喂養的事就有2000多元,再加上土地流轉錢、養老金、計生補助,每年算起來有3萬多塊錢。”房奎喜告訴記者,家里5畝地全部流轉給了村里,每年光流轉金就有近6000元,再加上妻子每年近3萬元的收入,老夫妻一年能有6萬多元的收入。
忙完修剪草坪的工作,房奎喜拉著記者去看他的小別墅。白墻黛瓦,雙層小樓,門前有院子還有小菜地,既充滿現代氣息又留住了鄉愁記憶。“現在住得很舒服,比原來好多了。樓下一個房間我們住,樓上一個房間兒子兒媳住,還有一個客房,來了朋友都能住,寬敞多了。”房奎喜笑著說。
會種田更要“慧”種田,產業更旺了
高杰今年49歲,是土生土長的張興村人。2015年,高杰看到周邊鎮村到處在搞土地流轉,她也萌發了擴大稻麥種植面積的想法。“第一年流轉了38畝地,因為剛開始擴大面積,不敢拿太多地,害怕有風險嘛。后來積累了一些經驗,技術也成熟了,就越種越多了。”高杰說。
從38畝到320畝,高杰不斷擴大種植規模,并成立了鼎運家庭農場。同時,高杰也發現,隨著種植面積的擴大,傳統的人工種植和管理模式已經難以適應,而應用現代化的機械設備,不僅能解決用工難、效率低等問題,還能搭上國家支持家庭農場、合作社發展利好政策的便車。幾年間,高杰先后采購了拖拉機、旋耕機、植保無人機等全程機械化設備,還得到了許多農機補貼。“國家政策真好,就拿農機補貼來說,我們家七七八八享受了12萬左右的補貼,替我們省了一大筆錢。”高杰說。
走出去變成留下來,生活更甜了
江蘇新華東尼龍有限公司是一家生產、銷售尼龍制品的大型企業。今年29歲的王烽就在新華東尼龍公司的金工車間上班,負責數控車床的操作。2016年,剛畢業的王烽和許多外出務工青年一樣,輾轉揚州、無錫等地找工作。2018年,王烽回到家鄉,發現家鄉變化很大,而且家門口就有好樣的企業,這讓他堅定了返鄉就業的決心。“這邊上班離家里很近,騎車的話兩三分鐘就到了,平時還能夠照顧到家里的老人孩子。”王烽說。
離家近,工資待遇又不低,每月大幾千的工資,和城里沒有兩樣,這讓王烽安定了下來。在公司上班后,王烽工作認真,很快就掌握了技術要領,待遇也逐步上升。王烽告訴記者,他的理想是通過努力,在技術上有所突破,努力成為一個真正的藍領。返鄉就業后,王烽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如今孩子已經5歲了,王烽每天下班就陪伴家人,共享幸福時光。“未來希望學習更多的技術,多苦一點錢,然后照顧好家里,和家人一起享受美好的生活。”王烽說。
據了解,張興村在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中,共新建了186套安置房,改造提升了212套農民住房,也就是說,有近400戶村民在農房改善中受益。同時,村里還招引了6家企業,有200多名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就業。這些都是村民們心中的“小確幸”,是他們宜居宜業的幸福源泉。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