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鼓傳花、投壺擲箭、制作花燈……中秋節前夕,一場“傳統風采,月圓中秋”主題活動在修繕一新的中張家巷29號蘇式生活展示館里舉行。來自姑蘇區平江街道歷史街區社區的黨員、居民以及姑蘇古建保護發展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員,在姑蘇老宅里一起感受著原汁原味的蘇式生活。“老宅展新顏,真讓人高興。”83歲的老黨員姚洪生和居民們一起回憶老宅往昔,展望美好未來。
中張家巷29號位于平江街道歷史街區社區,毗鄰平江路,原本是一處文物登錄點,建筑面積265平方米,住著九戶居民。隨著時間的變遷,老宅破損嚴重,存在一定的安全隱患,居民們陸續搬遷。去年,姑蘇區對這處老宅進行修繕,保護并重現蘇式生活與人文歷史遺產。
“在古建筑營造中,我們完全靠榫卯結構進行固定連接。”工程負責人陸霄楓介紹,蘇式生活展示館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的原則,以傳統工藝、傳統材料、傳統手法著重于“修”。還融入現代人生活需求,布設中央空調系統、新風系統、智能化系統、煙感報警系統、監控系統,地面鋪設地暖,門窗使用中空玻璃,讓老宅實現了防潮、隔音、防白蟻,完成了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多維度提升,實現人文歷史遺產保護,重現傳統蘇式生活。“新舊結合得好,古建筑也就活了。”陸霄楓說。
中張家巷29號蘇式生活展示館是古城保護有機更新的一個成功案例。古城姑蘇,處處珠璣。面對歷史與文化的饋贈,如何在保護修繕的同時,做好對古建老宅的開發利用,傳承與活化并舉,是古城保護與發展的重要課題。近年來,姑蘇區加強頂層設計,立足整合保護力量和資源要素,推動設立姑蘇古城保護與發展基金,協助推進《蘇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項規劃(2035)》編制、古城54個街坊的控規修編與城市設計編制,參與《蘇州古城墻保護利用規劃》編制,開展《姑蘇區分區規劃暨城市更新規劃(2020-2035)》《蘇州古城歷史地段保護與發展規劃》《古城保護示范工程(平江片區)整體規劃》《觀前商圈改造提升總體規劃方案》等重要規劃編制,高質量推進相關專項研究。今年初,《古建老宅活化利用白皮書》正式發布,18處區屬國企管理的古建老宅院落重點推出,“活”了起來。
城市的歷史保護,最重要的就在于如何激發歷史空間的當代活力。姑蘇區始終堅持“整體保護古城風貌”的總方針,沿著“科學規劃、積極探索、慎重起步、扎實推進”的道路穩步前進。從過去對古典園林、古建老宅等建筑遺產“點”的保護利用,對平江路、山塘街等歷史文化名街的保護利用,轉向古城成片區域的保護、修繕、整治、管理、運營等,實現了保護文化遺產、提升城市形象與保障改善民生的有機結合。近年來,姑蘇區切實加強古城保護有機更新。尤其是在文物保護利用方面,統籌兼顧文物保護利用與經濟社會發展。全區深入推進《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蘇州市古城墻保護條例》,相繼頒布《姑蘇區關于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和管理的實施意見》《姑蘇區城市更新試點工作實施方案》等制度文件,全面完成首次文物保護對象普查。保護修繕穩步推進,保護方案審批服務日益完善,錢伯煊故居、蒲林巷近代住宅等25個文物保護工程方案完成受理;馮桂芬祠、長洲縣城隍廟等一批文物建筑完成保護修繕。活態保護亮點紛呈,堅持文物建筑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曹滄洲祠、中張家巷29號等一批示范項目對外展示;選取平江片區、32號街坊部分文物建筑開展名人故居文化展示項目,完成潘世恩宅、沈瓞民故居等4處名人故居文化展示;編纂活化利用藍皮書,提高典型案例示范帶動效應。(記者 胡毓菁)
數據鏈接
姑蘇區作為全國首個也是目前唯一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擁有各級文保單位18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7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23處,是蘇州人文積淀最為深厚、文旅資源最為豐富的地區。
姑蘇區對文物安全常抓不懈,不可移動文物社區巡查不斷推進。2020年雙塔街道、滄浪街道19個社區對85處不可移動文物完成14輪、699次巡查,巡查完成率達96.95%。
姑蘇區古保委于2019年開發建設的“古城保護信息平臺”的保護對象數據范圍覆蓋了整個轄區,涉及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地段、園林、古城墻等19類共4000多個保護對象,收錄數據9.7萬多條、圖紙4000多張。目前,該平臺已建成一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名錄、一個數據樞紐中心、七大應用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