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9日獲悉,軌道交通全斷面一體化隧道智能檢測裝備近日順利完成了廣州地鐵十八號線中22公里試驗區段的隧道檢測任務,后續將在新建線路中進行推廣。作為國內首臺多位一體的移動測量設備,它由廣州地鐵集團牽頭北京城建勘測設計研究院自主研發,有效提高了隧道養護的檢測效率和信息化管理,促進了軌道交通測量檢測行業數字化轉型。
據了解,在地鐵建設階段,場站及區間隧道周邊基坑開挖等施工可能會引起隧道變形,導致出現隧道管片滲漏水、開裂等問題,因此,在線路開通前須進行地鐵隧道檢測,以便及時發現和解決隧道隱患,從而確保列車安全運行。長期以來,隧道檢測一般采用人工測量的方式,作業效率低、耗費時間長,且存在安全檢測數據不全面、不直觀的問題。為破解這一難題,廣州地鐵牽頭設計單位,自主研發了國內全斷面一體化隧道智能檢測裝備。
該檢測設備以電動驅動平臺為基礎,集移動三維激光掃描裝置、地鐵隧道高清相機裝置、軌道道床表面檢查裝置、軌道扣件檢查裝置等多功能于一體,在同步控制單元的協調下使各個傳感器之間實現時空同步,快速高精度地提取隧道的三維幾何特征和異常情況。據介紹,該檢測裝備最快檢測速度可達到10公里/小時,且隧道結構病害識別率達95%以上,作業效率優于常規運營監測數十倍,整體技術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大大節約了檢測的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
同時,廣州地鐵還將BIM-GIS技術與數據管理充分融合,搭建了實景三維數據管理平臺對掃描獲取的數據進行智能化處理。通過將監測的各項數據可視化關聯,不僅能全面、實時掌握地鐵隧道內各項參數指標是否正常,還可以進行數據上傳、自動分析、智能篩選等,大幅提升管理效率。
目前,該設備已在十八號線投用,后續還將在新建線路中進行推廣,在各線路開通前對隧道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普查。(記者 龍躍梅 通訊員 賈東杰 張晨牧)